教室的空间性

作者: 耕耘三尺有天地 | 来源:发表于2023-11-12 20:55 被阅读0次

        教室首先是一个空间,其次它具有空间性。所有的教学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并通过空间展开的。空间影响着教学组织方式、师生人际交往和课程活动。

        除了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在位,教学场景即教室是建立教学的交际语境及其表达条件必不可少的符号要素。实际上,教师和学生通过跨越教室的门槛,从物理和符号学意义的角度,将教室与外部世界分隔开来,这有利于使他们转变成教育者和学习者。

        教室具有空间性,是因为存在物件之间以及人与物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社会关系在教室空间的一种表征。教室里讲台与黑板、黑板与课桌、课桌与课桌、课桌与椅子、课桌与学生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空间性的体现。课桌在教室里的摆放位置是各种社会关系交织的结果,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生生之间的关系、单个学生与班集体之间的关系,甚至家长与老师的关系等。反过来,这些复杂的关系也同样参与和影响了教室空间的建构和生产。空间从本质上说是虚无的,教室并非自然生成,而是课桌有秩序的摆放使其成为教室空间,教师和学生则使教室空间的教育行为得以运作。正是从无到有、从物到人的过程,体现了教室的空间性。

        霍尔(Edward T.Hall)通过实验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人际关系有很大的相关性。他根据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远近,把人际距离分为亲密的、个人的、社会的和公共的四种形态。其中,亲密距离多指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交往的距离,约为0.15~0.45米;个人距离是朋友或熟人之间的交往距离,一般为0.45~1.2米;社会距离是一般认识者之间交往的距离,约为1.2~3米,人们多数的人际交往发生在这个距离之内;公共距离是陌生人、上下级之间交往的距离,一般为3~7米。按照霍尔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理论,倘若教师固守讲台,则意味着师生交往多为一般交往,即社交性交往或公共性交往。当然,教师也会离开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即便这样,一些学生因所在位置限制了与教师的交往。在课堂中,我们会经常发现居于教室中部靠前区域的学生是教师关注度较多的对象,而居于教室中部靠后区域和四个角落的学生则是教师关注度较少的群体。这意味着教室空间的不同方位存在着不平等性。除了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教学社会关系的重要形态。班级集体学习中,除了同桌间学生的交往,便是邻桌间学生的相互来往。尽管学生邻桌相望,但有形与无形的空间物理区隔限制了学生的往来。除了桌椅的物理区隔,学生前后左右还充斥着前额对后脑、左肩邻右肩的身体障碍,这些都阻碍了他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退一步讲,即便物理的空间障碍能够跨越,教室中各种行为规范和制度等仍旧限制着学生充分、自由的交往。

        教室的样子,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的布局问题,而可能关乎教育理念、教学法,甚至可以说是学习理论在空间、实体上的折射,虚(育人的哲学)在这里深刻地影响着实(教室的样子)。

        我们的教室里更多是纵向的师生互动,横向的生生交流较少,有些教室甚至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地方。但它应是师生、生生之间彼此交流、相互研课的地方,教、学双方都应该“在场”。

      教室既是一个桌椅板凳和黑板构成的物质空间,也是师生同在的活动空间、生活空间、信息空间、社会空间、生态空间,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空间。

        在教室里,始终有一种空间教育学的存在,因为空间就是教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室的空间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cef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