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晴
我的一位朋友刚哥自己开了个诊所,疫情之下由于无法接诊发热、感冒、咳嗽、疼痛等症状的患者,停止销售退烧、止咳、抗病毒、抗菌素等药品,甚至连有些中药都不能抓,门诊的患者越来越少。
疫情之前,他每天可以看一二十个病人,疫情后每天只能接诊两三个人。发热门诊等政策限制加上发病率降低,患者变得很少,业务量急转直下,减少了60%~70%。原本热闹的门诊,变得稀稀拉拉、门可罗雀。
没想到的是,已经3年了,疫情的影响仍在持续,门诊也持续在亏损,运营效率和收益越来越低,已经快要维持不下去了。经济下行的年代里,能够活下来的诊所真的不容易。这些曾经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诊所,正像餐馆、KTV、酒店和4S店一样,最先遭到退潮的影响,接连关闭。当寒气袭来,很多诊所都在断尾求生,保证现金流,先活下来再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2178738/e12e67022c55d3a5.jpg)
回想起前几年诊所遍地开花,那时在政府鼓励社会化办医的大环境下,我好些医生朋友都下海创业办诊所,当时行政审批简化、牌照申请门槛降低,是诊所发展的黄金期。记得于莺、张强等知名网红医生的诊所,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最火热那几年,春雨、丁香园等医疗互联网领头羊们也纷纷抢占诊所市场。
门诊凭借其新消费的姿态、轻巧灵活、低成本高回报,给投资人带来无限希望。那时,投资人、创业者一路高歌猛进投资门诊,大家都信心百倍。
然而疫情忽而袭来,诊所关停变成了常事,起初还能勉强运营,可疫情持续近三年了,门诊经营受疫情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导致运营压力增大,门诊能够活下去就挺难的,当然没有几年前那么火热了。短短几年间门诊就从“受热捧”到“被冷落”,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https://img.haomeiwen.com/i2178738/59ed93cb22a2c678.jpg)
不过,疫情仅仅起到加速行业洗牌的作用,门槛低、管理难度大、机构小、服务类别少,又在全面医保、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环绕下,私人门诊很难做高定价,能产生的效益并不高。这些才是诊所出现衰败的根本原因。
要突破这一点,就要绕开医保和常见病多发病,走口腔诊所、整形诊所等消费医疗的路子。盈利难或主要依靠高暴利产品盈利,似乎已是行业共识。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只有两类,一个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是民营诊所,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竞争关系。因为基层医疗机构解决的是最基层身边的问题,会受到地域性限制,患者一般选择就近就诊,而不是像癌症等大病一样跨区域就诊。
新冠疫情之后,政府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视和大力投入,也在某种程度上压缩了民营诊所的生存空间。当资本追捧的热浪退去,政府投入持续加码,优胜劣汰的市场本质则显露,民营诊所的冬天已经来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178738/7dd51d7cc3d35d60.jpg)
不过,诊所只是看病的平台、硬件,不代表什么,关键是技术服务和是否拥有优秀的医生团队,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生存注定是艰难的。疫情虽然导致刚哥的诊所生意下滑,但也让他认识到门诊应该轻硬件资产、重人力资产、重服务的判断,并着手进行调整和改变,争取在寒冬里活下去。
在行业内有一句话“病人是靠慢慢养起来的”,就是说通过每一次的良好服务,让患者有很好的体验,治疗效果不错叠加服务好、环境好,价格还不能太贵,慢慢把口碑做起来,才能“养”出一批稳固的患者群。
行业的起起落落是社会中一种常态,适者生存,环境的变化会让一些东西消失,也会让一些东西生长,因此,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在进行投资时不要孤注一掷,要多留几条后路。线下的门诊不行,那可以做线上的,还可以转向保健和健康服务等等。
虽然刚哥门诊在疫情之下越来越难做了,但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在寒冬里接受挑战,调整战略,改变经营模式,努力争取活下去。或许这也是一种促进诊所转型、发展的机遇。
![](https://img.haomeiwen.com/i2178738/8fe4edb5e7a5dd2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