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防篡位,明朝禁止藩王进京,清朝禁止王爷出京,谁高明?

为防篡位,明朝禁止藩王进京,清朝禁止王爷出京,谁高明?

作者: 有画说艺术 | 来源:发表于2022-08-21 11:11 被阅读0次

在我家的书柜里,大概有五分之一的数量都是历史小说,比如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还有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等等……

虽然二月河的作品存在很多的争议,但我觉得从小说的角度来看写得的确精彩,特别是书中对九子夺嫡这一段的描写真是扣人心弦,也让我们了解到皇权背后的手足相残是多么的可怕。

古代皇帝

在历史上,为了皇位而手足相残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唐朝的玄武门之变,明代朱棣的靖难之役,正所谓“最是无情帝王家”,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血浓于水的亲情竟然如此不堪一击,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其实,古代的皇帝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可怕,所以他们想过很多办法来预防这种事的发生,比如明朝严令禁止藩王入京,除开皇帝召见,否则藩王永远不得入朝,而到了清代的时候,采用的方法则恰好相反,清朝把皇室的亲王一律留在京城,没有皇帝的允许,谁也不准离开。

明清两代,采用了两种完全相反的措施,来防止宗室内部的谋权篡位,那么这两种方法,到底谁更高明?哪种效果更佳呢?

古代皇帝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有一项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无论是权力和财产,都是由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嫡长子来继承。从西周开始,就是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其他儿子则被分封到各个地区为王。

从本质上来说,明朝采用的就是这种分封制,把皇室的子孙分封到各地,每个藩王负责镇守一方,这样不仅能相互牵制,还可以作为朝廷抵御外敌的一道屏障,但这种方法也很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外地的藩王一旦壮大起来,就有可能尾大不掉,甚至起兵造反。

比如燕王朱棣,有地盘,有人马,于是来了一场靖难之役,把朱允炆赶走自己坐龙椅当皇帝,其实唐朝李世民也是这样,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们都没有资格坐上龙椅,但你说谁又不想当皇帝呢?所以一旦藩王手上有了当皇帝的实力的以后,他就必然造反。

古代皇帝

朱棣靖难成功以后,也深知自己能这么干,其他藩王有朝一日也有可能这么干,于是从永乐朝以后,藩王手上再无兵权,甚至其他权力也一律被剥夺,当然,他们依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过着养尊处优的王爷生活,相当于被圈养的贵族。

但是这样真的可以高枕无忧吗?一百年之后,爆发了著名的宸濠之乱,远在江西的宁王朱宸濠纠集十万兵力反叛,幸亏有王阳明力挽狂澜迅速平叛。

可见,明朝不让藩王进京,以及剥夺藩王兵权等手段,依旧无法解决藩王作乱的问题,并不能阻止他们对皇位的觊觎。

古代皇帝

明代禁止藩王进京,以及解除藩王兵权等举措,并没有达到彻底解决隐患的效果,而且,藩王可以继承,越来越多的皇室子孙坐吃山空,后来也成为了明王朝的负累,到了明朝末年,朝廷光是供养这些王子王孙就已经濒临破产。

所以,清朝的皇帝总结了明朝的失败,特别是在经历了平西王吴三桂造反之后,决定反其道而行,下令禁止王爷出京,把皇子皇孙都留在京城,天天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看谁敢造反。

清代没有藩王,只有亲王,这是一种爵位,比如肃亲王恭亲王,虽然是王,但却没有封地和军队,而且,除了十二个铁帽子王可以世袭以外,其他的王在继承时都要降低爵位和待遇,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皇子皇孙,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皇室宗亲对财政的消耗。

古代皇帝

这些举措,的确有很大的成效,整个清朝都没有出现王爷起兵造反的事情,但是,把皇子皇孙全都留在京城的做法,同样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著名的“九子夺嫡”,因为皇子都很靠近权力核心,所以就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争权夺位的斗争中来,同时,亲王干政的可能性也非常之大,到了晚清时期,这种弊端更是凸显无疑。

那么总结来说,很难讲明清两代谁的做法更高明,只能说各有利弊,对此,你的看法是怎样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防篡位,明朝禁止藩王进京,清朝禁止王爷出京,谁高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chm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