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荣
寺庙多居深山,山高水长,树茂林密,人迹稀疏,偶尔觅得便觉森严神圣。寺庙建筑,大多高大雄伟,红墙碧瓦。庙中供奉更是威严肃穆,俯视苍生,洞穿世俗。加之香火梵音,晨钟暮鼓,余音袅袅。如此装扮,凡入庙者无不敬畏,敬畏便生虔诚,进得庙门,上香礼佛,默默祷告,是否灵验却扑朔迷离,不得而知,便觉神秘。
宝峰寺距县城不足五公里,位于罗江海拔最高,且唯一可称之为森林的宝峰山中。虽说海拔最高,也不过七百余米,几乎可以说不山而坡。山虽不高,但林木却不少,以青冈、松柏为主,加之各种杂树灌木,聚合成方圆千亩的小森林。宝峰寺便选址于山腰的青冈松柏之中,依着山势,顺着林木,阶梯相连,层叠着一路向上。
山脚下一口池塘,池水清澈见底,几只大白鹅悠闲自得,红璞于水里上下翻飞,颈长硕大的影子于水面摇晃,看起来“鹅影婆娑”。岸上一圈木质回廊,回廊绕池塘一周,古朴典雅。池塘上面是一块照壁,照壁后面便是宝峰寺的庙门,庙门不大却也庄严。
门楣匾额书“宝峰寺”三字,字体精悍挺拔,力道十足。大门两侧一副楹联,上联为: 撒雨织成龙女箔;下联为:晴云托出宝峰山。楹联为乾隆年间罗江县令杨周冕所书。谈起杨县令,邑人不知者甚少。杨周冕(公元1700年—1785年),字冠山,又字冠卿、古华,号铁臂翁...今云南大理弥渡人。乾隆二十七年任罗江知县,乾隆三十四年卸任。乾隆三十八年再任四川资阳县令。其为官清廉勤政,德政突出,精律诗,工书法。
杨周冕任罗江知县期间,建“启运桥”连通纹江两岸,方便百姓出行,1780年被毁。1802年后任于原址重建,命名“太平桥”至今。乾隆三十一年杨周冕动员乡绅捐建“奎星阁”,以培文风,开文运,励后学。置民房建双江书院,题“深雪堂”匾额。
杨周冕以“铁臂”自号,缘于其草书龙腾虎跃,苍劲雄健。民间传其书法能避水火。如今庞统祠、宝峰寺、观音崖、罗江区博物馆、德阳市博物馆、新都桂湖等处,均有其墨迹。
杨周冕在任罗江知县期间,主持维修城墙,后被巡视官员诬其偷工减料、中饱私囊,上奏朝廷罢其县令,留守待查。70岁的杨周冕丢官且不能回老家云南。为闭官场,杨周冕只身来到宝峰寺(原名“余家庵”),一住就是十二年 。
远离尘世,杨周冕以寺为家,以寺中贵妃柏为伴,饮山泉,食山果。在晨钟暮鼓中吟诗写字,与寺中僧人谈经论道,与山民樵夫家长里短。乡人感其功德,常以蔬果粮食看望之。
杨周冕练习书法,总是选择在高大挺拔、苍劲浓郁的贵妃柏下,以油桐树叶为纸,抒情达意。贵妃柏为宝峰寺四宝之一,相传杨贵妃在宝峰寺隐居七年,留下四宝:一曰贵妃柏,二曰贵妃枣,三是黑牡丹,四是油桐树。四宝之中,黑牡丹和油桐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各种原因逐渐消失,现已不复存在,其余二宝至今尚存。
相传, 唐天宝十五年,为避安史之乱,玄宗携杨贵妃出长安南下入蜀,马嵬坡事变偷梁换柱,保得杨贵妃一命,临近成都,将贵妃藏于宝峰寺。这一藏便是七年,为消遣时光,杨贵妃在宝峰寺内种下贵妃柏和黑牡丹,在寺院周边的山间沟壑种下贵妃枣和油桐树。伴着清风明月,梵音袅袅,贵妃柏茁壮成长,黑牡丹光彩夺目,贵妃枣硕果累累,油桐树浓荫蔽日。一时成为宝峰山中一道靓丽风景。杨贵妃生在自己亲手栽种的风景里也算清闲,一到农历八月,贵妃枣成熟,果香四溢,便和寺院僧人及周边山民分享。时间一久,憔悴的容颜便重新泛发出动人的光彩。后来,山民把贵妃枣和油桐树栽遍了宝峰山。再后来,果实成熟,贵妃枣和油桐果便交相辉映,贵妃枣成了山珍,油桐果榨出的油点亮了山村。再后来,人们感念杨贵妃,在宝峰寺建娘娘殿,供贵妃像,还在每年三月三举办娘娘会,以之祭奠。
杨周冕身居宝峰寺避官患,杨玉环藏于宝峰寺避世乱,两个杨姓,一前一后几百年,谁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是一家。然而宝峰寺却优雅地接纳了他们,在他们落寞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接纳了他们。如今,宝峰寺依然藏于山中,而藏在寺中的人确人去楼空。留下来的也不仅是个美丽的传说,更是他们造福乡梓的善良和为生活不屈不挠的精神。
(2020.8.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