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作者
莫里·古皮提尔·曼宁既是作家也是律师,常在诸如《哥伦比亚法律和艺术》之类的高端刊物上发表作品,另著有《以法莲市场的神话》一书。
关于本书
在本书里,曼宁用严谨、冷峻的笔调,从历史的烟尘中打捞出了一段关于图书参与战争的传奇故事。在残酷的战争中,图书扮演着多重角色,是征战沙场的勇士、是重塑生命意义的哲人、也是提供心灵力量的咨询师。作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战争,研究二战的书籍层出不穷,但本书另辟蹊径,从图书的视角解读这场战争,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新鲜体验。
核心内容
图书拥有一种奇妙的力量,即使在战争中,也可以成为令人畏惧的思想武器。没有人可以通过武力征服图书,图书却可以通过传播思想影响世界。对图书的尊重和敬畏,体现出一个国家面对历史和未来的格局与智慧。
一、美国大后方利用图书支持战争
第一个阶段:胜利图书运动
二战爆发后,美国虽然没有立即参战,但有将近1650万人应征入伍,导致军队软硬件设施都不够用。当美国军营士气下降,书架上也没有书可读这些消息传出来后,美国图书馆协会立刻发起了图书捐赠活动,并且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将这次捐书活动正式命名为“胜利图书运动”。
1942年1月12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与第一夫人亲自站台,宣布运动正式开始。运动很快就席卷全国,两周内募得42万册,1月末100万册,3月上旬400万册,4月末将近900万册,5月即完成了当年1000万册的捐赠目标。运动在持续两年,共募捐1800万册图书后结束。
第二个阶段:军供版图书
民间的捐赠来源枯竭,美国军方宣布与“战时图书协会”合作,每月专门印刷制作军供版图书。战时图书协会对图书版式重新进行设计,开发了方便士兵随身携带的两种版本图书,小的可以放进口袋,大的可以放进裤袋。协会还组建了专家读书小组进行选题,尽量让图书涵盖历史、音乐、自然、诗歌、科学、漫画等类型,以满足不同士兵的阅读趣味。
第一批150万册军供版图书送到战场后大受欢迎。此后,协会每月都会推出系列图书,月最高印数甚至达到500多万册,这项工作也因此成为战时最成功的民间协助项目。军供版图书共开发了1200多个选题,发行量超过1.23亿册,并且造就了世界出版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让平装书迅速在平民阶层流行起来。
【案例】
军供版图书以系列图书的形式出版,每本书都用字母与数字进行编号。如第一个月的图书就是 A 系列图书,第一本书的编号是“A-1”,第二本书就是“A-2”……其后每个系列的书按字母顺序编号,一直编到 Z 系列,又重新以 AA 系列、BB 系列等再进行编号。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骆驼祥子》也入选了军供版图书,编号为“BB-968”。
二、美国利用图书提升士气、赢得战争
1. 图书可以让士兵理解国家立场
军供版图推出了一系列经过精心策划的选题,帮助士兵理解参战的原因以及战争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案例】
C 系列图书中有一本《美国外交政策》,宣称美国应该站出来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这实际上就是在挑战当时左右美国政局的孤立主义,让士兵们相信美国是为了维护自由和正义才加入战争的。
2. 图书可以让士兵适应战争环境
二战中的美国士兵大部分来自平民,对战争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当一个人发现自己随时可以被牺牲、随时要面对死亡的时候,会很难接受这种心理落差。图书恰好能够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可以让人暂时离开残酷的现实,从而避免反复思考一些让人崩溃的终极问题。
【案例】
一位士兵在战斗过程中掉进深坑,因为无法动弹,在周围猛烈的炮火中充满等死的恐惧。幸好他摸到自己身上带着一本《维多利亚女王传》,于是通过看书强迫自己离开现实环境,进入另外一个空间,直到战斗结束后救援人员到来。
3. 图书可以给士兵提供精神治疗
经历过战斗的人会对战争产生恐惧,但却不方便向家人倾诉,容易积累负面情绪。图书刚好可以为士兵提供宣泄的渠道,安抚他们陷入困境的思想和心灵。如果士兵被某本书打动,他还会写信给作者倾诉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案例】
描写童年故事的《布鲁克林有棵树》与描写家庭生活的《快乐无疆》,是两本最受士兵欢迎的图书,能够拿到这两本书的士兵通常被形容为收到了一封家书或是得到了一段“假期福利”。
三、对图书的态度影响着国家命运
希特勒上台后,在德国实行严酷的文化专制主义,实施了一系列文化清洗政策,并且通过战争控制了欧洲的文化场所,销毁图书超过1亿册,导致整个欧洲出版业几近崩溃。最终,希特勒并没有实现自己的野心,也没有真正消灭图书,反而自取灭亡,德国作为战败国也承担着巨额的战争赔款。
美国不仅把图书列为与枪支弹药、飞机大炮同等重要的军需物资,还把二战视为输出美国文化的绝佳机会。在当时充满动荡的战乱时期,这种战略布局体现了一种基于国家长远利益的格局和智慧,把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推销到了世界各地,极大地提升了美国的文化霸权地位。
【案例】
美国把图书送上战场的同时,还在国内打了一场关于图书的保卫战,粉碎了当时的在野党共和党企图控制图书出版自由的阴谋。
1944年,罗斯福总统宣布谋求第四次连任,导致当时的在野党共和党的极大不满,以军供版图书影响大选公平为由,提出了一项修正法案,禁止政府分发任何涉及政治宣传的材料,让军供版图书出版面临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关键时刻,美国军方与战时出版协会联手狙击这项法案,军人、民众以及媒体也都要求废除法案。在多方施压之下,该项法案最终进行了修改,自由出版图书的权利得到了伸张。
金句
1. 美国提出“图书就是思想战争的武器”这一口号,把图书提高到与枪炮、食品、交通工具等战备物资同等重要的地位,让图书充当了“精神装备”甚至是“文化侵略”武器的角色。
2. 在神话、传说、宗教等故事演变成国家运作机制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图书是最好的传播工具之一。
3. 面对自己无法改变的局面时,图书可以建构起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4. 在国家层面,美国把图书当成了思想武器,通过图书对士兵进行了价值观的输入,鼓舞起士兵为自由与正义而战的士气;在个体层面,图书又成为了心理疏导的工具,减轻了美国大兵肉体和心灵的痛苦。
5. 图书所蕴藏的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底色,影响着一个国家面对历史的态度。
6. 关于文化的战争永远不会落幕,图书也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令人畏惧的武器之一。
撰稿:安江
脑图:摩西
转述:郑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