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云,织女为天帝孙女,王母娘娘外孙女,于织絍之暇,常与诸仙女于银河澡浴。牛郎则下方一贫苦孤儿也,常受兄嫂虐待,分与一老牛,令其自立门户。其时天地相去未远,银河与凡间相连。牛郎遵老牛嘱,去银河窃得织女天衣,织女不能去,遂为牛郎妻。
经数年,产儿女各一,男耕女织,生活幸福。不料天帝查明此事,震怒非常,立遣天神往逮织女。王母娘娘虑天神疏虞,亦偕同去。织女被捕上天,牛郎不得上,与儿女仰天号哭。
时老牛垂死,嘱牛郎于其死后剖皮衣之,便可登天。牛郎如其言,果偕儿女上天。差已追及织女,王母娘娘忽拔头上金簪,凭空划之,顿成波涛滚滚天河。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无由得过,只有悲泣。后终感动天帝,许其一年一度于七月七日鹊桥相会。
这就是著名的“牛郎织女神话”。在枣庄地区流传的故事中,现在的峄城就是牛郎和织女在人间生活的地方。织女的妹妹檀香在蟠桃会上偷了王母娘娘的石榴种子要送给织女,才使牛郎织女在人间私会的事情曝光,织女被捉回天庭,檀香则化为了檀山。关于檀香的故事可以点击这里回顾:孙悟空从西天带回的神秘仙果,为何会出现在峄城?| 神话时代的枣庄
牛郎织女神话起源很早。《诗·小雅·大东》里已略见其面影了——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这里的织女、牵牛,当然还只是天上的星座,但又说他们在从事“七襄”“服箱”的工作,似乎他们都在劳作,劳作而又无功,这就把星座作了初步的拟人化:使星座的光影后面出现了人物的形象。但看来却又仅有譬喻,而无故事。直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纡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才算是具有了故事的轮廓,和后世传述的牛郎织女神话的终局大致吻合。值得注意的是“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二语,仍是沿袭《诗·大东》“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的意思而来,而所表现的织女的悲苦心情特为鲜明。推想起来,或者是古神话相传:由于织女和牛郎恋爱,违犯了天规天条,被天帝罚作织布的苦工,允于“成章”之后,让二人相会。但这不过是天帝的故弄狡狯,实际上却凭借他的神力不令其“成章”。正如“学仙有过”的吴刚,被谪遣到月宫去砍伐桂树,桂树随砍随合,再也砍它不倒。“不成章”既然沿袭“不成报章”而来,“不成报章”当亦有所实指,不仅是譬喻了。推而言之,牵牛的“不以服箱”(不可以用来拖拉车箱),当亦不仅是譬喻,而是有所实指了。
那就是早于《诗·大东》和《古诗十九首》所写景象,还该有一段古代民闻传说,牛郎织女因私自相爱之故,触忤神旨,各均受罚,一者织布而不能成章,一者驾车而不能挽箱,他们只好隔河相望,不能聚首。
神话所反映的,当是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段时期家长统治的严酷,牛女二人便成了不合理社会制度下面的牺牲者。《太平御览》卷三一引《日纬书》说:“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取天帝钱二万备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是也。”“营室”是星名,掌织作营造,借为罚作苦工之地。多亏这部“道书”的记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天帝的丑恶嘴脸,加深了我们对牛女神话本质的认识。
人们同情他们纯真的爱情,不满意他们遭受的严厉处罚,因而早在汉代初年的《淮南子》里,就有了这样的记叙:“鸟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汉末应劭的《风俗通义》也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引)宋罗愿的《尔雅翼》卷十三本此说:“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牵牛)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作为牛女神话补充的鹊桥神话于是大体上完成了。
牛女神话明显见诸记载的,还是六朝梁殷芸的《小说》——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絍。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
但是这条记录,恐怕已非民间传说的本来面貌,而是经过了封建文人笔下有意无意的篡改,因而才将牛郎织女被罚阻隔天河,单方面诿之于织女嫁后贪欢、懒惰废织,而不说牛郎同时也废了牧。并且看来天帝是这么好心而公正,赏罚严明,实际上无非是通过神话的表现给封建统治者涂脂抹粉。
近代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神话,要比《小说》所录的内容健康得多。神话大都说牛郎是人间一个不幸的孤儿,依哥嫂过活,被不公平地分家出来,靠一条老牛自耕而食。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银河洗澡,老牛劝牛郎夺取织女的衣裳,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男耕女织,生一儿一女,生活美满幸福。不料被天帝查明,派王母娘娘下凡押解织女回天廷受审,恩爱夫妻便活活拆散。牛郎上天无路,悲愤万分。垂死的老牛又叫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皮,披在身上,自能上天。牛郎果然剥下牛皮披在身上,并用箩筐担了一对儿女,上天去追寻妻子。看着快要追到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簪,凭空一划,登时成为一条波澜滚滚的天河。夫妻俩无法过河,只有隔河对泣。终于感动天帝,允许他们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由乌鹊架桥,在天河相会。这个故事除了“隔河对泣、感动天帝”为不大符合敢于抗击封建礼法的牛郎织女的性行之外,其余都朴茂可取。
牛女神话,不管是古书记叙的或近代民间传说的,大都以夫妻恩爱、被迫分离为主题,但也偶有异文,讲的是牛郎织女婚后由于某些原因,感情不睦,时常争吵,由织女拿金钗或由王母娘娘拿玉簪划空为河,使两入睽隔,不得常聚。一九八五年七月号《民间文学》上发表的两篇牛郎织女故事:《织女变心》和《牛郎织女结冤仇》就是这么讲的占其内容情节,读者可宜去参看,这里不拟重述。只想举出古书的一段记叙,以见这样的异文早也就有了渊源。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四"黄姑织女"条说——
昆山县东三十六里,地名黄姑。古老相传云:尝有织女牵牛星,降于此地。织女以金篦划河,河水涌溢,牵牛不得渡。今庙之西,有水名百沸河;乡人异之,为之立祠。
记叙未免过于简略。但观其所写情景,是“织女以金篦划河”阻隔牵牛,使“不得渡”。这就和《织女变心》一文所写的情景近似。而《织女变心》故事流传在“苏北泗阳南洪泽湖边一带”,此所记昆山县牛女神话,恰又产生在苏南,地近太湖,这岂不是表明异文所述的神话古有渊源么?
总之民间神话由于众口流传,又经历长久时间,常于主干上又萌发一些新枝,产生若干变异,是其特点;并且由于结合了不同地区的地方特色,加入了当地民情风俗的描绘,还有逐渐使神话发展演变为传说故事的倾向。一九八五年七月号《民间文学》所发表的一组“牛郎织女故事”,就充分把上述的特点和倾向表现出来了。
牛郎织女神话,因其美丽动人,故为世间艳称。除了正面的若干记叙而外,还有一些侧面的记叙,来作此一神话氛围的渲染。这里选录三则,略见一斑——
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日:“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被召,不得停二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后三年当还。”明旦,失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六朝梁吴均《续弃谐记》,文字有讹捝,从宋陈元靓《岁对广记》卷二六引文补改)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辰日月。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女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博物志·杂说下》)
昔有一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曰“此织女支机石也。”(《太平御览》卷八引《集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