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神话是中华民族长期流传的创世神话。女娲神话包括造人、补天、创立婚姻制度等三个方面内容,传说中的女娲生活在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也就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类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留下了许多关于杰出女性的优美传说,最终积淀成女娲神话。
胡国瑞《女娲补天》《礼书》有云:“东方曰夷”,自周以来,人们就习惯将居于东方的大大小小的部族、方国称为夷,因其比较分散且互不统属,近代以来又统称之为东夷集团或东夷族群。学者们研究发现,东夷空间分布甚广,山东全境与淮水流域都是其活动范围,尤其是山东是其核心地区,东夷的祖先在这里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
从枣庄新石器时期北辛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发掘情况来看,居住在枣庄地区的古东夷族开始形成自己的文字,产生了早期的绘画艺术、装饰习俗和图腾崇拜。此外,东夷人已经有了原始宗教,他们不仅信奉各种自然神,还存在多灵物崇拜,如龟甲、猪门牙等,以及太阳、鸟、龙、蛇、虎等图腾崇拜。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境内发现不少带有龙蛇形状的商周青铜器和陶器,说明了山东地区在史前时代许多以虫、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存在是可信的。
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中原地区氏族部落林立。《史记·封禅书》说:“皇帝时万诸侯”,说明当时中原地区部落或氏族是非常多的。但是所有的部落名称、活动状况,我们大都无法确切了解。关于这一时期的记载,基本为一些神话、半神话式的传说。史书中虽然也记录了夏朝以前的一些传闻,但是非常简单。山东地区是东夷集团活动的中心区域。东夷族的神话传说主要有盘古与伏羲、伏羲与女娲、炎帝神农氏、蚩尤与黄帝等,其中枣庄地区的女娲传说更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女娲伏羲图(峄城区榴园镇出土)在东夷文化中,女娲是人而不是神,是东夷母系氏族社会的首领。在早期的典籍中,女娲通常以人的形象出现。《列子集释》载:“女娲氏,古天子,风姓。”《汉书人表考》认为,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帝王世纪》说: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女皇。另外,《山海经》诸经、《淮南子》诸篇、《路史》《楚辞·天问》等文献,都有女娲的记载,甚至有的地方,人们还把农历正月初七作为女娲的生日。
汉代以来,女娲形象逐渐演变为神。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曰:“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女娲、伏羲、神农同为“三皇”。《中国古代文化史》曰:黄帝、炎帝、女娲等传说,反映着远古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南北各部落集团原本祀奉不同的天神与祖先神的情形。
女娲冢遗址关于女娲神话传说,主要有“造人”“补天”“肇立婚姻”等。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太平御览》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女娲补天的传说最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文中“颛民”就指东夷部落的人民。女娲创立了婚姻制度,让男女相爱,生儿育女,所以人们称女娲为婚姻之神,也叫“媒神”。
伏羲也是中华民族创世始祖之一。有人认为盘古就是伏羲,盘古神话、伏羲神话同出一源。秦汉之前,女娲和伏羲没有任何联系,秦汉以后,才有了他们既是兄妹也是夫妻的说法。民间把十月初四作为伏羲的生日,把腊月初八作为女娲和伏羲成婚的日子,并举行祭祀活动。
女娲大约出现于6000多年前,属东夷文化范畴,与传说中女娲、伏羲的兄妹婚姻时间大致吻合。枣庄地区有女娲的陵墓,据《资治通鉴外纪》载: “女娲陵,在任城东南三十九里。"此外,滕州也有祭祀伏羲女娲的古庙,称为三皇庙、伏羲庙、爷娘庙或人祖庙等。枣庄女娲还与红土埠遗址(今枣庄市峄城区)相联系。
红土埠遗址陶器(峄城区红土埠遗址出土)早在六七千年前,人类就在此繁衍生息,当地百姓至今还称这个原始民族为红土部落。在红土部落的东面,有金陵寺山。据《峄县志·坛庙》记载:“此山孤绝似陵,复以陵名,而祀女娲、伏羲于其上,当为女娲冢无疑。”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此处相继修建女娲祠,昔人俗称爷娘庙,奉祀女娲伏羲,数罹兵难,加凿石垦荒,倾圯,仅有残石像、石鼓、石莲花座遗物。金陵寺北有望仙山,据当地百姓称,仙,女娲也。在西山脚下,还有当年“女娲泉”的痕迹。1968年金陵寺中学建校时,曾出土大量文物。其中发现的一块精美的人首蛇身女娲画像石现陈列于枣庄市博物馆。校内现残存一口古井,当地人俗称“伏羲井”。
汉代画像石中的女娲和伏羲枣庄地区的女娲神话不同于全国流行的其他观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1)女娲是人不是神。女娲是东夷部落的女首领。1996年5月,由南开大学和枣庄市峄城区政府联合举办的女娲文化暨峄城旅游开发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峄城区阴平镇的女娲传说遗迹,认为女娲是生活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一个杰出的部落领袖。
此外,发生在6000多年前的郯城大地震正好发生在女娲生活的时代,这一时期也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女性首领率领部落人民战天斗地,重建家园是可信的。在这以后,女娲就逐渐成为一种象征,成为祖先神。而“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创立婚姻”等传说都有很强烈的母性情节,可以推断这些事实大致发生在母系氏族社会。
(2)女娲伏羲后代封于任国。任城故城位于今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一带。大禹封伏羲之后于任,为“有仍氏”之国,亦称仍国(古时“任”“仍”相通),疆域涉及今枣庄地区。大禹重孙帝相娶有仍国国君之女缗为妻。寒浞杀帝相,缗带孕逃奔仍国,生子少康。商灭夏,封有仍国君为任国君。周灭商后,仍国为附庸国,没有爵位,疆域缩小。秦废任国,置任城县,属薛郡。
(3)据王献唐先生《炎黄氏族文化考》一书考证,伏羲氏为东夷部落首领,活动在山东中南部一带,生活在距今6000多年前。
根据对枣庄市峄城区地名地貌、文物遗迹和民俗的实地考查,可以推断出女娲传说在枣庄市的基本传承脉络。如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女娲生活处、女娲部落遗址、“抟土造人”“扫云娘娘”的风俗等。
关于伏羲的传说也很多。在山亭区西集镇有一个叫伏里的小村庄,据传为伏羲故里,现在当地还有伏山、伏羲庙、磨脐里、阴母娘娘山弯、古龙沟、大九峪、小九峪等与伏羲女娲相关的历史遗存。
枣庄地区还出土了大量女娲和伏羲的汉代画像石,都是人首蛇身,有的是单身立像,多数为交尾图,清楚地再现了伏羲女娲交媾的情形。
汉代画像石中的女娲和伏羲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创始神话的女娲神话,除了具有民间文学本身的珍贵价值、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外,还有许多重要价值。
(一)思想价值。女娲神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深刻体现了对女性和母亲的讴歌,对不畏困难、敢于胜利的非凡勇气和毅力的赞颂。保护和弘扬女娲文化,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文化价值。女娲神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珍贵的神话学、民俗学、宗教学、社会学、民间文艺学价值,对于中国文化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三)学术价值。枣庄地区曾经是东夷部族的重要活动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考古学价值。目前,女娲神话日渐式微,急需抢救和保护。
女娲神话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