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热,妈妈考虑学校教室有空调,一早让孩子带上外套去学校,孩子不同意。两人相持不下,不欢而散。
类似的场景,经常在不少家庭上演。
image尊重是生而为人的本质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自我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在需求三角的最底部,这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所有生命体生存的基本需求。而作为人类,最本质的不同,便是我们的人类有情感、有思维,作为有情有感、有思有想的每一个个体,最体现人的特质的本质需求便是尊重。否则人和其他生物没有区别,不过是行尸走肉、随波逐流、果腹之流尔。
image有的动物出生即可行走、主动找吃的,自己基本可以生存,但我们人类不行,刚出生时必须依靠养育者,否则就会饿死、冻死。因此,孩子便成为被照顾者,需完全仰仗养育者才能得以生存,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也拥有了天然的权威。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其掌控能力越来越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业已满足,尊重的需要便成为刚需,自主意识也越来越明显,此时家长的权威自然会受到挑战。
很多家长也常常疑惑,天这么冷,孩子怎么就不愿意加衣服呢?而孩子也满腹委屈:怎么我说不冷,他们就是不信呢?
对此,我反而是要恭喜家长和孩子,这是孩子长大独立成人的标志。之前他虽身为人,但还和你处在共生阶段,缺少你们的照顾便无法存活。但这时,他有了独立的思考,有了尊重的需求,才区别于动物而真正为人。
此时,那个还需要你呵护照顾的小baby已经是个站立的独立的人,家长需要尊重孩子生长的规律,把养育者的身份转为陪伴者。再之后,随着孩子真正成年,完全离家独立生活,家长又由陪伴者转为了欣赏者。
不同身份的转变,其间有时空变化、环境变化、心理变化,但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之间的变化,也是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是有的时候,有的家长还不习惯这个变化,还沉迷在孩子共生时期那个亲密无间的温柔梦里无法自拔、那个给啥吃啥的天然权威中居高不下。
有家长问我,怎么才能改善和孩子的关系呢?也有孩子问我,怎么才能让家长相信我呢?
大爱无疆 真爱有界
就像很多图,你凑近了看,完全就是一片乱涂,但是拉开距离再看,原来画中竟藏有许多乾坤。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也一样,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够了,我们才可以去观察和体会孩子的真实需求。
常常有父母说,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成龙成凤,我只希望他开心快乐!可他就玩、打游戏的时候开心快乐,难道将来就玩、打游戏能过一辈子?他现在不努力,将来过不上好的生活,能开心快乐吗?我难道能置他的未来于不顾吗?我希望他学奥数、学钢琴等才艺,都是为了他将来多一些技能,将来多一些机会,多一些快乐,难道有错吗?
想法当然没错,但这是您的想法!您眼前虽然是他,可是心里看到的都是您自己,您的判断您的担忧。您以为您的孩子只喜欢玩、只喜欢打游戏,您以为您的孩子不努力,您以为您的孩子需要学这学那、需要做这做那,您以为您的孩子不这样将来就会不快乐。可是您的孩子他到底在哪里?他不过在您以为的世界里。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鱼安知鱼不乐?鱼怎么想,鱼怎么感受,鱼怎么做,某种意义来讲,雨女无瓜!我们不过按照我们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在投射罢了。
image若是陌生人,我们自然可以各自安好,互不干涉,各自在自己的路上走自己的路,在自己的山上唱自己的歌,过好自己的生活,过好自己的人生,仅此而已!
可孩子是我们的血脉、是家族的延续和寄托。无论从情感还是责任还是义务,我们无法置身事外、做到雨女无瓜!
那么,有瓜的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他从我们的世界抽离出来,给他独立空间,再保持一定距离、保持视线等高去看他呢?
每当我们想要以“爱”之名给孩子所谓的“好”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先停一停,想一想:“这个是我的想法还是他的?”再退一退,看一看:“他究竟是怎么想的?”有时,还需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等高视线,去发现:“原来他只有这么高,很多东西看不到呢!”有时,也需要踮起脚尖去仰视:“他竟然比我还高了,我其实想听听他看到的世界!”
image当我们真的保持了距离、给到了孩子空间,孩子这幅画自然会逐渐清晰起来,他的喜好、梦想、目标、计划、需求,他的喜悦、烦恼、担忧、恐惧、懊悔……慢慢都会在我们眼前浮现出来。
眼里看到他,心里便真的装下了他,装下了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爱恨情绪、他的山峦起伏、他的波澜壮阔。既知己知彼,还何愁百战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