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曼古乔

一年中最期待的节日就是过年。
腊月一天天减少,过年的氛围一天天浓厚。自中旬开始,人们就为准备过年忙碌着。
除了遵照章程完成必要的旧俗以外,置办年货也是年末的一件大事。家里几口人,口味上有什么偏好,穿戴上有什么讲究,都得清清楚楚,购置吃的用的,兴许都比往日里周全些。过年前后差不多一个月的用度,都需要购置齐备。自然,几乎没有谁家一次能把年货买齐全,就算列出了清单,还是会想起什么,或者忘记什么,总得购买好几次,才能安心。
在外漂泊的人们都纷纷回到家乡,村里多了一些熟悉的名字、时尚的穿着、陌生的面孔,路上相见时的问候多是“好久不见”,“还认识么”,“这一年过得怎么样”,突然间发现,原来邻居、亲戚、朋友这么多,往日的冷清被温情与热闹取代,都是传统节日——“年”的缘故。
说起“年”,不禁想起关于“年”的故事。传说“年”是一位消灭了凶猛怪兽“夕”的神仙,“夕”在腊月三十的晚上来伤害人,神仙“年”与人们齐心协力放鞭炮,搭起火堆,赶走了”夕“。人们为了纪念,把三十那天除掉猛兽叫“除夕”,把初一称为过年。古代以农耕为主,禾谷一岁一熟,因此过年也称作过岁,一年一岁,就有了除夕之夜守岁的传统。
年的存在,被赋予了神话色彩,使得过年具备了神圣的起源。把分别很久的人重新聚在一起,走街串巷,访亲问友,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便是团圆的意义。
当第一张春运的火车票发售时,也预示着年的脚步近了。在异乡,年末还没回家的人见面,多是关心回家的行程是否确定。
今年,因为疫情,很多人都没有回家过年。就地过年,感受异乡风俗,也未尝不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记得从前在他乡工作,每到年底,父母打电话总要再三叮嘱赶紧买票,早些回家过年。父亲最朴实的一句话便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大概中国人的恋家情节是根深蒂固的,心里永远割舍不了的是那份对亲人的牵挂。况且家里年迈的长辈,最期待儿孙们回家探望和陪伴。
灯笼已经挂起,春联已经贴好,“年味”只等待端上团圆的饭桌。晨曦中,鞭炮声声,“岁除”来了。漂泊已久的船,一一在家的港湾幸福地停靠。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待树木吐芽,花香鸟鸣,我们再随百舸争流,乘风破浪。愿疫情早点过去,愿牛年吉祥、国泰民安,所有的美好都不期而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