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掠影
轴对称图形第二课时,根据对称轴补全图形。
片段1:
认识了对称点,能找到一个点的对称点后,对比不同的作品,发现关键点。
师:这些对称点中,哪些是必须的描出来的,哪些对称点没有必要描出来?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师:同样都是对称点,你怎么就厚此薄彼,像A,B,C,F这些点就必须描,其他这几组就不必描呢?
生:这两个对称点连成了一条直线,这些点在这条直线上,所以就不用画了。
师:看来这里用到了之前学过的知识,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两点一线。
师:的确,我们之前学过,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因此当一组对称点确定后,就确定了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的其他对称点就不用再画了。看来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
那这里也已经确定了A和A、两个对称点呀,为什么还要再描出C和C、这一组对称点呢?
生: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虽然它在这条直线上不重要,但竖着看,如果没有这一组对称点的话,就没办法确定这两条竖着的线,有可能就画得歪到一边去了。
师:看来,我们在看问题时要全面思考,既要横着看,也要竖着看。
对于C这组对称点,本来我是想让学生从点到对称轴的距离这一角度去说明问题的,结果两个班的学生都没有说出这一点,反倒是一致地从竖着看的角度来说明。反思:我真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吗?我们真的是从儿童的视角来思考问题的吗?其实,孩子们的方法更简单,更直观,再次印证,教学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过程,只要我们能够给予学生一点时间,学生就会还你一份精彩。
这一个设计在备课时有想到过,但一直也不特别清晰究竟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图形中的关键对称点,课堂上当看到学生的作品时,马上就来了灵感。所以说,千万不要小看了孩子,他们是我们智慧创造的源泉。
片段2:
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画法。如下图。这是我们在课前就预料到的。
同时呈现两个作品,讨论交流:哪种画法是对的,为什么?
结果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两种都可以。有些出乎意料。
学生在说理由的初期,有一部分学生仍然是说图1两边不对称,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慢慢地能从对应点的角度来说明了。指出图1中,原图关键点的对称点,比较直观地说明了问题。
此时,我再次将图1对称点的连线描了出来,并让学生观察,图1找到的对称点符合刚才发现的所有特征,可为什么却画的不对?
此时,学生看着这条斜着的线,发现,连线那里要有直角,要垂直于对称轴。至此,轴对称图形的第三个特征也已被学生发现了。学生显得非常兴奋,这种兴奋来自于成功的喜悦和信心,来自于探究后获得答案的满足。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每一节课上,如何创设更多的情境和机会,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进而不断增强他们成功的体验,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