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汪老师的备课,收获多多。反观自己的备课,认识到许多的不足。据说,学习了马上应用,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我便将新学习到的备课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
回想以往,备课无非是找出教材,教参,在网上搜索ppT,搜索教案,然后挑选比较后,直接用现成的,从未像汪老师那样备全局,备细枝抹节,原来备课从备文本备教材到备学生备课堂,每个要素都要细细致致考虑一遍的。
切到当前,寻着汪老师的方法去做,我拿出了本学期的教材教参,唐诗宋词选读教材与教参,把词典放在手前,打开电脑,开启我的新学期备课之旅。
一、备教材
1、备课之前,认真读课文。做好三件事:反反复复读,疏通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生难字词;边读边圈点勾画批注。汪老师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的理解是教师也应该是个学生,自己先在教材上下足功夫。我以“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歌”中的第一首唐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例实践,反复读肯定是要的,在读的过中,我查阅了不熟悉的字“曙”“蘋”的读音。特别是“和”有五个音,根据语境应是“hè”的读音,“和”就是附和的意思,和诗就是在原唱诗后,接下去附和一首。不理解的词有“宦游人”“物候”“淑气”“蘋”,这些词有注解,但我还是做了标注。不太理解的句子是第三联“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我在这句诗后画上了大大的“?”。
2、老师要从多角度给文本提问题,比如,文本的题目,作者,主要内容,中心句,关键字、词、句,常识等方面都可提问题。我的思考是老师要有问题意识,这样有助于老师多角度思考问题。我以本诗为例,试着多角度提问题。
(1)就题目来说可提问;“和”是什么意思?“晋陵在哪里?”“陆丞是谁?”“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早春特点?”
(2)就主要内容可提问:诗人为何说看到早春的物候时有惊奇的感觉?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诗人为何“沾巾”?
(3)就文本的关键词提问:“出”“渡”“催”“转”有何表达效果?
(4)就文本的关键句提问:“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就文本的艺术手法提问:本首诗采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6)就作者提出问题,杜审言何许人也?
(7)就注释提出问题,“物候”的注解为“指自然现象变化反映出来的气候不同。”这种说法是否明确?
(8)就常识提出问题,江南与江北的春有不同?“为何说梅柳渡江春?”
在多角度对文本提出问题后,我感觉自己对教材的了解透彻了许多,我意识到如此全面地了解文本既是充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又利于自己深度解读教材。当然,如此全面的解读教材,并不是说要面面俱到地全都教给学生,而是要给学生一滴水的能力,教师需具备一桶水的能力。
3、依据问题寻答案。以上提出的问题,有些是注释提供解释,认真读注释就可获得,比如(1)中的问题;有些问题稍加思考就可得出,比如(2)中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文本可找出;有些问题需查阅相关资料比如(6)和(8),杜审言注释有介绍,但可适当补充他的仕途经历,加深对诗人在所表达情感的体味。杜审言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的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小官,心情很不好。理解此经历有助于理解诗歌中的“归思”“伤感”之情。关于第(8)应懂得江南比江北早暖,梅柳透露春意比江北为早,似乎梅柳一过长江就变换了春装似的,从中不难理解身为“宦游人”的诗人为何“惊”?若在北方,柳尚未绿梅尚未开,只有异乡人看到异景才会“惊”。
以上问题,有些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可以找出,有些却需经过思考才可得,比如作者笔下的“早春”如此生机昂然,诗人却为何“沾巾”?此问题就需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乐景衬哀情,也就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愁苦之情,本诗正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