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1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道的人来教他,那我至少也要找到狂者和狷者吧。狂者能进取,狷者能有所不为。
“中行”,是行中道者,中庸之道,资质又高,学力又强,无过不及,完美,一点毛病没有。“与”,是传授。孔子希望能找到这样的好苗子做学生。但是找不到啊!找不到完美材料,找什么人呢?如果找那谨慎厚道之人,他恐怕也振作提拔不起来!还不如找狂狷之人。
狂者,志向极高,奋发向上。如能因其志节,加以激励裁抑,便能成大器。
狂者得不到,狷者也行。“狷”,洁身自好,性情耿直,特立独行,非礼之事,断然不为。如能多加引导,让他恢弘通达,也能成器。
中庸不是平庸,是完美到极致,是丝毫不差的至善至美。这个误解很大。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六点半了,我们还是来继续学习论语,按照惯例,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过的内容。
昨天讲的是论语第13篇的第20章。是子贡与孔子来对话进行探讨,到底什么士?孔子回答以后,子贡又连续追问。最后,孔子对当政者做了一个点评。
就是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作士呢?达到士的标准呢?
那在这里大家能够看到,它不是说只考虑社会地位,而更多的是与之相应的品行。
那孔子回答说:自己有羞耻心,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该做的他不做。他出使,代表国家或者单位,与外人打交道,能够不辱君命,你交代给他的事,他都能干得很好,不丢我们单位的脸,我们国家的脸,这样就可以称为士了。
子贡觉得这个标准有点高,一般人可能达不到,那就问,如果降低点标准,什么样能行呢?
孔子就说: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宗族,在自己的这个单位、家庭,能够被人称作是个孝子。如果在自己的乡里能够被人称道悌,他对人很友爱,悌其实就是友爱,能与人比较好的相处,得到认可,这也可以称为士。
子贡觉得可能还不一定能够真正做到,再降一点标准是什么呢?
那孔子就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就是说如果再降一点标准的话,那么虽然言必信行必果,是基本要求。是小人,这里的小人指的是普通人都可以达到的,但也可以把它作为士的标准吧,就是最低标准。
通过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就是言必信,行必果,他不是什么太高的要求,这是做一个人的基本要求。
子路又请孔子点评一下,当时的当政者有没有做到这一点呢?孔子说,噫!其实就是说很失望的样子,语气词,他们都是目光比较短浅,或者说气量不足,是算不上士的。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之后,我们今天来学习新的一章,第21章。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这一章是孔子的一个感慨,大家都知道,他一直告诉大家要奉行中庸之道,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做事做到完美,什么叫完美呢?就是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过犹不及,分寸把握的刚刚好。
后来如果我们要学中庸,中庸这本书,就是专门论述什么叫中庸之道的,那是我们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
可以说能做到的基本没有,因为太难了。这个中庸不是指的说我这一件事上,或者说某一个人上,而是指长期的,一贯的,都能够得体、合理把握好尺寸,那简直就是圣人。
在这里孔子说,得不到这样的人怎么办呢?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现实社会,不是生活在理想社会。
那也像上一章一样,退而求其次,怎么办呢?必也狂狷乎!
就是狂或者狷,这种性格的人也可以。
那再回头说一下与,有的人认为是传授,就是孔子作为老师,要找这样的学生来教,教符合他这种要求的学生。
另外一种解释,与就是交往,找不到能够行中道的人,也就是行中庸之道的人,那我就找狂者或者卷者做朋友。
什么是狂者呢?狂者指的是志向极高,奋发向上,有追求的人,有抱负的人,勇于行动和进取的人。
那这样的人如能因其志节,加以激励裁抑,便能成大器。
这里面的狂不是我们平常用的说贬义词,这个人狂妄自大,不是这个意思,是积极奋发进取的意思。
他可能做的不那么完美,可能有一点过,比如说孔子的弟子子路,他听了有什么好的东西,他恨不得马上就执行,做的可能不够那么完美。但是由于他有进取之心,他一样能够通过行动做出一番事业来。
那狷者是什么人呢?就是洁身自好、性情耿直、特立独行的人,他非礼之事,断然不为。
就是这种人,他有自己的品德和操守,该我做的我做,不该我做的绝不做,有底线有原则。
对于狷者,如果能够多加引导,让他恢弘通达,也是能够成器的,就是这两种人,一个可能是稍微积极,一个稍微消极,一个稍微保守一点,但是他们都是可造之人。
具体什么是狂者,有例子吗?钱穆曾经举这么个例子就是狂者,比如说商朝的著名宰相叫伊尹。
这个人就比较狂,我们说过他出身比较低,但又想做大事,怎么办呢?他去给商汤做厨子。
在做厨子的过程中接触到了汤,和他一交流,商汤觉得这个人是个有大能力的人,是干大事的人,就破格录用,把他提拔为丞相。
商汤死的时候,托孤给他,就相当于刘备托孤诸葛亮一样对他身委以重,而这个人事实上也真的没有辜负商汤的希望。
新君太甲年轻时不懂事,也不争气,做事比较狂悖,伊尹就敢于果断的把他拘押起来,令其思过。太甲经过三年的思过,改正了自己,伊尹又把他重新立为君位,把政权还给他。
太甲经过他这种果断的措施,成为了一代有为之君。
所以说伊尹是个大贤,这样的人呢,就是狂者。
狂者还有什么例子呢?你比如说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大家都知道他就是狂者。才华横溢,不拘一格,再大的困难我也不放在心上。
再来说一说狷,狷者的例子,就是周初的伯夷和叔齐。那这两个人他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他有自己的节气和操守,他劝武王不让伐纣,但武王不听,大势所趋,那行,我阻止不了你们,我可以连周朝的粮食我都不吃,最后活活饿死。
那他这样值得提倡吗?倒不是说值得提倡,非得要饿死,保持自己的操守。
大家如果看亮剑的话,就是小说里面有李文龙的老丈人,叫田墨轩。这个人就可以说是狷者的代表。
这个人到建国以后,被打为右派,劳改,受尽了折磨和侮辱。
但是他有所不为,在那个时候很多人都丧失了气节,拼命的去检讨自己,拼命地去揭发别人,拼命的去对别人落井下石,而他没有,也不抱怨,该干什么干什么,怀着一腔悲愤之心,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该做的事绝对不做。
如果大家看这篇小说,看到他的那个章节,虽然着墨不多,但你也一定会被他所感动,当时我看了以后是几度流泪。
李云龙的搭档叫赵刚,最后两口子双双一起自尽,其实也是有所不为的典型代表。
就是说,这两种人都是值得教的,虽然他们达不到完美,不能行中道,不能达到无过无不及。
最怕的是什么呢?其实大家应该也能够推理出来了,如果说孔子教学生,他最怕的就是那种既没性格,也没特点,没有进取心,所谓的忠厚老实。
这种人看起来也没毛病,普普通通,为人处事也说得过去,但是胸无大志,也没有意志和操守。
那这是什么人呢?其实就是平庸之人。
说到这里,再和大家说一说中庸和平庸,我们很多人,包括很多非常上进的人,由于没有学论语,往往都不知道什么叫平庸和中庸的区别。
刚才我们说了,中庸是完美,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即便是孔子他都不敢说自己已经做到中庸,他推崇的舜,就能够做到中庸,把他好的都表现出来了。
而平庸,就是指做什么事都一般般,追求的不是说我们往好里追求,而是自己对自己说差不多就行了,这样就可以了,那么努力干嘛,那么费劲干嘛,那么有原则干嘛,苟且的活着。
我们时常会听说,你不要太努力了,其实这是我们对于过于努力的一个劝解,而事实上要求自己是不能让自己差不多就行了,如果我们要求自己的时候都是差不多就行了,没有追求,也没有操守,那就只能沦为一个平庸之人。
我们如果过于努力了,别人可以劝我们别太努力,别累着,这是关心我们,但我们自己得有数,对自己还是要有一点点要求的。
包括我们作为家长,对孩子也是要有要求的,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自己以身作则做个榜样,引导着这个家庭,引导着孩子往更好的方向来发展。
所以说我们追求要尽可能的往好里追求,人要积极向善,尽可能的做到完美。
做不到中庸,做狂者或狷者也可以。
我们有志之士千万不要平庸,一无理想,二无追求,三无操守,那我们还有什么呢?我相信我们这些战友都是有志之人。
好了,今天的这一章我们就学习到这里,明天早晨六点半我们来学习下一章。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这一节比较深奥,如果不好好的去解读的话,还真的不明白什么意思,那具体什么意思呢?我们明天早晨六点半在继续相约在这里一起学习和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