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遵义散记(四)

遵义散记(四)

作者: 倚然君 | 来源:发表于2019-03-14 19:38 被阅读19次

        每次回到黔北遵义,都习惯性的要去湄潭乡下,那里除了山清水秀格外诱人之外,主要还是因为"三挑担"(姨妹夫)的老家在那里。"三挑担"在父亲过世时年龄尚幼,为图生计的母亲携更小的弟弟改嫁,"三挑担"就随过继到龚姓家的哥哥门下生活。哥哥与"三挑担"没有血缘关系,却把这个小了自己二十多岁的小弟视若己出,含辛茹苦将其抚养成人,后来又考上大学本科,分配到遵义最负盛名的中学执教,直至成为教育科研所的的名师专家。"三挑担"的哥哥虽然只是一名乡下人,最显赫的地位也就农业学大寨时期的生产队长,但为人忠厚善良,勇于担当,远远近近的口碑极好。据"三挑担"给我讲,常年哥哥家里都少不了来客,谁家缺啥了,少吃了,就找哥哥,哥哥也每求必应。这说法也在我们每次去得到了印证,只要听说有客了,远远近近的乡亲就会围拢了来热闹,家里缺点菜什么的,自己随便去拔就是。据说这样的待遇也就哥哥家的人有,其它的可就不一定了。这次去乡下,"三挑担"考虑哥哥年近八旬身体不好,没有提前告知,自己事先在城里备足了菜品熟食。没想到去了之后,哥哥随便一联络,沾亲带故的一下就满了三桌。

可能因为早年有过下乡当知青的经历,对农村、农民、庄稼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这次到乡下,与很多老熟人又见了面,聊起家常来兴致勃勃。比如当下为什么好多田都变成了地?为什么好多的地都荒芜了没人种植?国家经济不景气,外出打工的农民现在回来的多不多,他们回来后都在干啥?高速公路通车之后,给村里带来了哪些变化?•••这样一些疑问在轻松自如的摆谈中很快就得到了回应。我还撑着雨伞,踩着泥泞的田埂路在方圆几里的村寨里走了走,拍摄了一些雨雾中的山峦,田野和农舍。感觉两年没来还是有些变化。过去破旧的老屋几乎成了稀罕之物,新修的青瓦白墙民居则星罗棋布。农民的穿着打扮也今非昔比,随行的二挑担对我打趣说:"现在的乡镇干部都比你穿的时尚。"这话说来并不虚言,来哥哥家吃饭的几位兄弟侄儿,西装革履的还真让我有点汗颜。

不过与快速发展变化的都市相较,这里的乡下还是落后了很多,但也因此还保留着很多淳朴善良厚道的传统。他们虽然并不那么富有,却能把做人的良知放在前头,不会去巧取豪夺,也不会去斤斤计较。他们奉行着先人后己的习惯,有了什么好的东西都愿意让别人先分享,宁愿自己委屈着。他们的自我意识似乎也没有城里人那般的法理化,但却会以自己的做人原则去和谐看似复杂的利益得失。也许正是这样的一些乡土人情,一直牵动着我探访的脚步,成为我每次回国都恋恋不忘的牵挂。

相关文章

  • 遵义散记(四)

    每次回到黔北遵义,都习惯性的要去湄潭乡下,那里除了山清水秀格外诱人之外,主要还是因为"三挑担"(姨妹夫)的...

  • 遵义散记(三)

    "寒露"一过就入了深秋,可能是今年闰九月的缘故,气候还持续的温暖着。岳父过世刚过头七,我和我的家人一起,陪伴着岳母...

  • 遵义散记(二)

    应接不暇的人来客往是小城主要的生活状态。饭局牌桌,人皆乐此不疲;千丝万缕的人情世故,构成了社会关系复杂的网络。人们...

  • 遵义散记(一)

    与大都市相比,遵义肯定只能算是小城了,尽管这里的政府还在雄心勃勃的打造二百万人口的大市。其实小城自有小城的妙处,来...

  • 遵义之行(四)

    7.19 娄山关 娄山关这个响亮的名字在中国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一是因为“娄山关大捷”这场伟大的战役,一是因为毛主席...

  • 世界史诗长征(八)

    世界史诗长征(八) 四、长征大转折:从遵义 会议到四渡赤水 (一)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组织和军事...

  • 遵义战役

    很多人都是通过遵义会议知道的遵义,却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在遵义取得的大胜利。 就在这次战役之前,党中央决定进入四川,在...

  • 散记(四)

    图片格式篇 阻止篇 阻止冒泡 三种方法: event.stopPropagation( ); 不兼容IE 设置c...

  • 灿然话孱陵(十) 我的家国情 (四)

    我的家国情 (四) 一一 庚子年宅家抗疫散记 作者/灿然 (...

  • 2018-11-22 -

    遵义豆花面 遵义豆花面是极具遵义地方特色的小吃,遵义人的早餐,不是选择羊肉粉,就是豆花面。其它品种的早餐对遵义人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遵义散记(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cot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