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焦虑”应对
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家长可能会由于过分担心而责备孩子。这样做会将孩子宣泄情绪的出口堵住,使负面情绪不断累积,还会使孩子产生“负面情绪是不好的,要坚决抵制”的错误认知。甚至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心慌等躯体症状。怎么应对?下文可参考:
二、“根”的土壤
微信“教育之窗”平台2022年10月2日文章《人民日报:教育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强烈推荐!》如下一段话可供参考:
这又与下面医者文“不谋而合”:
此文中还有如下一些表述:
家庭教育不可替代,
父母是永不退休的班主任
托尔斯泰说过: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每个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
他们在模仿父母的过程中,才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三观和行为模式。
到了学校里,虽然也在模仿老师,但更多的还是知识上的学习。
家长带给孩子榜样的力量,是老师无论如何也难以企及的。
正如教育家泰曼·约翰逊说:“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
前两年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女孩武亦姝以2000首诗词储备量夺得冠军。
不为人知的是,她在次年高考以理科613分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什么样的父母,会教出这样文理双全的学霸?
原来,武亦姝的父亲武雷是一名律师,母亲是一位老师。
从小他们就非常重视女儿的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武亦姝小时候调皮,不爱学习,父母没有硬性管教。
而是自己放下手机,跟女儿一起读名著、背诗词、玩成语接龙。
……
这文中说,作家王小波写过这样一句话:
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人,别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以后,才觉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经一无所有了。
细细想来,的确如此。
年轻时总以为,朋友多了路好走,工作才是第一位。
于是,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外面,而选择性地忽略了家人。
可到了一定年纪,才渐渐明白:
工作会丢,朋友会散,只有家人一直在原地,默默守着我们。
原来,这世上,除了家人,我们一无所有。……
另外,我看见有人在短视频中说,人活着的意义是因为有“牵挂”!或许人类在“繁育传承”过程中会因“牵挂”变得更智慧?……
三、“减法”思路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副教授莱迪·克洛茨出了一本书叫《减法》,引起很多人的关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做改革、解决问题或改变现状的时候,往往做的是加法,而非用减法的思维去思考。其实,很多问题的解决,少即是多。而减法,并不是简单的减少,也不意味着无所作为或者反对技术创造。
减法是一种新的思路。
书中提到了很有意思的关于甜甜圈的事情,甜甜圈出现之前,是实心的面饼,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个小孩就把中间的那部分单独拿出来,有人之后再拿去烘焙,发现它受热更均匀,味道更丰富了,就这样,被抠掉中间部分的“甜甜圈”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欢迎。而被挖出来的面,并没有浪费,可以做成很好吃的甜甜球。
所以,做“减法”思维不是完全忽略或者删除以前的问题,而是以减法的方式,把优势发挥到别的地方,同一个地方不重要的东西,换一个位置,可能会成为宝贝,就像甜甜球一样。
非常高兴看到了中国教育在做“减法”,“双减”就是减法。
两办文件很明确,一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其中,关于校内明确提到了三点,一是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二是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三是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100前年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慢慢去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慢慢去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慢慢去干;解放孩子的嘴巴,让他们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学自己渴望学的东西。可这些,今天依然没有做到。这些值得我们每个家庭去深思探索,切实践行。愿孩子们一生幸福!《生命时报》2022年9月27日载文《七种能力影响孩子一生》可供参考。
白家祥于安天 2022.10.0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