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来3

作者: 可爱的米呀 | 来源:发表于2021-10-15 13:42 被阅读0次

    贾森·弗里德 戴维·海涅迈尔·汉森

    121个笔记

    “我快忙疯了”

    >> 需要大幅减少干扰,去缓解持续不断的焦虑,并避开压力。

    >> 你也能拥有一家冷静的公司。

    >> 冷静,意味着赢利能力。

    你的公司是个产品

    >> 你的公司是个产品

    一切始于这个概念:你的公司是个产品。

    >> 你的公司应该是你最棒的产品。

    >> 像产品需要不断改良一样,公司也需要迭代才能不断进步。如果你想把一个产品做得更好,就必须不断地测试、修改、迭代。做公司也是一样。

    >> 如果你把公司视作产品,你就会问出不一样的问题:在这里工作的人知道怎么使用它吗?它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它的运作原理显而易见吗?它哪里最快,哪里最慢?它有漏洞吗?哪些漏洞可以快速修复,哪些需要花很长时间?

    怎么使用它?

    >> 在这里工作的人知道怎么使用它吗?

    >> 公司跟软件一样,必须能用,也必须有用。

    >> 当你把公司当成一件产品来审视的时候,你就有了全新的视角,各种各样的改进可能会纷纷出现。当你意识到你的工作方式可以改变时,你就可以着手塑造更新、更好的东西了。

    >> 做项目的时候,我们会集中工作6周,接下来的两周就脱离固定的时间表,“自由散漫”地工作,给自己减减压。但我们并不是拍拍脑袋,就认为这个节奏是最好的。最开始,我们也是跟着项目本身走,需要多久就做多久

    >> 为员工支付度假费用比发奖金更管用。

    >> 冷静是你的目的地

    拒演“拼命工作”的苦情戏

    >> 充实地好好干上一天活儿

    做个快乐的和平主义者

    >> 我们是否拥有足够多的顾客能付给我们足够多的钱,好让我们付得起成本并赚取利润?是的。这个数字有没有逐年递增?

    >> 有的。这对我们来说就够了。

    >> 我们的市场份额究竟是2%、4%或75%,这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一家健康的企业,以及良好的、适合我们的财务状况——成本可控制,产品能赢利。

    >> 我们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他们也给我们带来满意的回报,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 攀比之心一起,快乐便荡然无存

    >> 只有因干出了最漂亮的活儿而得到的深深的满足感。衡量的标准就是我们自己的幸福感,以及顾客的购买量。

    >> 我们唯一会摧毁的东西,就是过时的创意。“征服世界”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参与”。成为市场中的诸多选择之一,是一种美德——因为你的存在,顾客多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选择。

    我们的目标是:没有目标

    >> 漂漂亮亮地、创意十足地完成工作已经够难的了。建立一个长青的、可持续的、令员工感到幸福的公司也是一样

    >> 为了追逐这些虚假的数字目标,企业往往要在道德准则、诚信和正直方面做出妥协。在落后于目标时,善良和诚信好似没那么重要了。

    >> 如果你非得有个目标不可,那来个简单的怎么样?让公司生存下去,好好服务顾客,或者成为一个能让员工开开心心来上班的地方。这些目标不太容易量化,但并不等于它们不重要。

    舒适环境有什么错?

    >> 做一家独立又赚钱的公司的原则。

    40小时足矣

    >> 如果按照每周40小时的步调,你想做的事情做不完,那么你需要锻炼自己的选择能力,把真正该做的事情挑选出来,而不是延长工作时间。在我们认为“必须做”的事情中,绝大多数压根就没必要。这是个选择,而我们的选择往往都挺糟糕

    >> 把不必要的事情砍掉之后,余下的就是你真正需要做的了。这时,你需要的就是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

    保护主义

    >> 员工的时间和注意力是我们最稀缺的资源。

    >> 如果用花钱来打比方的话,时间和注意力最好是大笔大笔地花出去,而不是换成零钱或硬币,散碎地用——把大块时间用在高价值的、缜密的工作上

    >> 当个保护主义者吧,但要记得保护最重要的东西。

    高质量的1小时

    >> 上面这些算式的结果都是60,可效果却完全不同。数字一样,可质量完全不同。我们追求的1小时,是1×60。

    分成数段的1小时并不能算是1个小时,只能算是零碎时间的堆砌。如此低质量的输入,真的很难做出任何有意义的事情。高质量的1小时是1×60,不是4×15。高质量的一天至少应该有4×60,

    >> 你努力一心多用、应付场景转换的时候,你必须得把缓冲时间考虑进去。头脑放下上一件事,转而处理下一件事的时候,是需要时间的。

    >> 一次投入好几个小时(一整天更好)去做一件大事。

    >> 上次你能把完全不受干扰的3个甚至4个小时留给自己和工作,是什么时候?

    高效比高产更重要

    >> 高效比高产更重要

    >> 没错,什么也不干是完全可以的。更妙的境界是,没有值得做的事情。如果你当天的工作只需3小时就能完成,那做完了就停下。不要只为了让自己保持忙碌或拥有高产的感觉,就再用5小时的工作把这一天填满。利用时间的一个妙招就是,不做不值得做的事。

    比别人更努力,就能出类拔萃?

    >> 良好的职业道德指的不是随叫随到,而是说到做到、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天的事。

    >> 尊重工作,尊重顾客,尊重同事,不浪费时间,不给别人制造不必要的麻烦,不做“瓶颈”。职业道德指的是做一个本质上的好人:值得他人信赖,是令人愉快的工作伙伴。

    上班时反而没法完成工作,为什么?

    >> 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不上班的时候、远离办公室的时候——你最容易把事情做完。因为这些都是“零干扰”地带。

    >> 人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睡得越来越晚,并不是因为工作量一下子加大了,而是因为他们再也没法在上班时完成工作!

    答疑时段

    >> 对提问的人来说,答疑时段是值得盼望的;对专家来说,设定好这个时间段之后,就可以把它放下安心工作了。这个方法对每个人都很有好处。

    所以,把你办公室的门敞开吧——但仅限每周二上午9点到中午!

    俄罗斯方块

    >> 开会应该是万不得已的手段,尤其是大型会议。

    >> 别人占用你的时间无须付出任何代价,可你的代价却大了去了。只有拥有充足的高质量时间,你才能做出高质量的工作。因此,当某人把时间从你手中夺走的时候,就相当于毁掉了你“踏踏实实地工作了一天”的成就感啊。真正取得进展才会让人感到由衷的满足,

    当下的牢狱

    >> 可是,如果你看不见他们,你怎么知道他们在工作?”那你想想这个问题:“就算你看得见他们,你怎么知道他们在工作?”你不知道啊。看工作有没有做完的唯一方法,就是去检查实际的成果,这是老板的职责。如果员工做不好工作,那老板就该另请高明。

    >> ,向冷静管理迈出一步,别再让大家实时播报自己的状态。员工的状态应当是不言自明的:我正在努力工作,请尊重我的时间和注意力。

    即时回复

    >> 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等。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等

    >> 不要经常检查电子邮件、聊天工具或即时短信,给自己留出足够长的、不受打扰的时段。

    >> 等一等不要紧,天不会塌下来,公司也不会倒掉。它只会变成一个更加冷静、镇定,工作起来更舒服的地方。对每个人都一样。

    错失良机恐惧症

    >> 错失良机恐惧症”指的是对错过信息或机会的恐惧和担忧。正是这种受折磨般的心情,导致人们不由自主地不断刷新推特、脸书、Instagram、WhatsApp [2]和各种新闻App。手机一震,推送通知来了,人们就连忙拿起来查看——这样的事情一天能重复几十次。有这种习惯的人可不在少数,这是因为他们在想:“万一是极其重要的大事呢(但从来就没遇上过大事)?”

    >> 有了淡定的心态,你就会关掉源源不断的信息流,关掉聊天工具,把各种干扰拒之门外,安安心心地把你该做的事做好。有了淡定的心态,你就会从容地通过次日一早的简报电邮,了解今天发生的事情,而不是整天魂不守舍地不断刷屏。淡定啊,亲,要淡定。

    >> 在Basecamp,我们的一个应对办法是写月度简报。团队带头人把当月做完的工作和取得的进展写成简报,向全公司公开。把所有微末小事都总结成大家愿意去关心的要点。这就足以让大家都跟上节奏,但又用不着了解无关紧要的海量细节。

    我们不是一家人

    >> 最优秀的企业不是家庭。它们是家庭的后盾,是家庭的同盟军。它们提供健康的,能让人找到成就感的工作环境,让员工能在合理的时间合上笔记本电脑,去做最好的丈夫、妻子、父母、手足和孩子。

    榜样的力量

    >> 如果身为老板的你不能以身作则,那你就没法在公司里倡导合理的工作时间、充足的休息和健康的工作方式。当领头羊疯狂地超时工作的时候,余下的羊群铁定会有样学样。你怎么说不重要,怎么做才重要。

    >> 从上往下一点点滴落下来的,不大可能是崇拜,而是畏惧。一个树立了自我牺牲的榜样的领导者,必定也会要求他人自我牺牲。

    信任犹如电池

    >> 当员工刚进公司时,这个电池的电量是50%。此后,你每跟他打一次交道,你们之间的这节信任电池就要么充电,要么耗电,具体取决于你是否能兑现承诺的事。”

    >> 信任电池的电量是过往一切互动结果的总和。如果你想为电池再度充电,那你今后必须做一些与以往不同的事。唯有新行为和新态度才能起作用。

    >> 信任电池的电量太低,正是工作中人际冲突的症结所在。它令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焦虑。当电池耗尽时,对方做什么都不对,你会用苛刻的眼光去评判他的每一个行为。10%的电量意味着,两人之间起冲突的概率会有90%。

    >> 要想在工作中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那就得用心经营。唯有当你坦诚地面对关系的真实现状,你的努力才会见效。最糟糕的做法就是假装你们之间的别扭感不重要,假装工作上的事都是“对事不对人”

    不要最后一个才知道

    >> 大家都不敢谈论的问题是什么?”“你在工作中惧怕什么吗?”“你近期的工作中,有没有哪件事是你希望能重新做一遍的?”或者是更为具体的,比如“你觉得我们下一回应该换一种怎样的做法,才能帮助简妮做得更好?”或者“在咱们启动重新设计网站这个大项目之前,你有什么建议吗?”

    >> 如果你想向员工传达“实话实说是安全的”这个讯息,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先提出真实、坦诚、具体的问题

    老板的话重千斤

    >> 组织的领导者不能总是向员工乱抛想法,做到这一点需极强的自制力。那些想法犹如激起涟漪的小石子,若抛出的小石子太多的话,池塘就变成烂泥坑了。

    别在睡眠时间上自欺

    >> 要小心,有些事儿越了界就不容易回来了。

    >> 不需要彻底的干预辅导,至少也得要努力康复吧。所以要小心,不要跨出第一步!

    简历不重要

    >> 关心的是“你是谁”,以及“你能做什么”。

    >> 首先必须是个好人。

    >> 我们想找的人不但要有趣,还要跟现有的员工不大一样。

    >> 我们就拿出一个真正的项目摆在候选人面前,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告诉我们,他们能做什么了。

    比如,在挑选新设计师时,我们会把最终入围的几个人选全部雇用,为期一周,支付1500美元的薪水,请他们真正做一个样板项目出来。然后我们就有了评估依据,能够清清楚楚地看出他们真实的、当下的工作水平。

    >> 渴望干出漂亮活儿的优秀人才常常来自你最预料不到的地方,而且他们看上去跟你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你只需把重点放在他们的人品和工作能力上,这是唯一能找到他们的方法。

    不必理会人才争夺战

    >> 培养自己的人才是需要耐心的。但你在这上头——创造一个冷静的公司文化和环境——所花的力气,也正是经营公司所需要的。把公司越做越好,让人人都能受益。行动起来吧。

    不做薪酬谈判

    >> 最近我们还制订了一个全新的利润增长分享计划。如果公司的总体利润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我们就把该年度增长的25%拿出来分给大家。

    >> 稳定的、可持续的、赢利的企业。

    >> 与军心稳定的团队一起工作,幸福感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公司也会持续高产

    图书馆守则

    >> 专业人士需要宁静、私密和空间来思考,全心投入工作,但开放式办公室在这方面差劲极了,它没法为他们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来做创意工作。

    >> 如果你把专业人士和其他部门的人员混在一起,情况就会更糟。销售和客服人员经常需要乐呵呵地高声打电话,当他们不得不与需要长时间安静的人一道工作时,你不仅破坏了生产力,也培育了相互厌憎的情绪。

    >> 在这样的空间里,干扰就像病毒一样蔓延。你还没意识到呢,所有人就都已经被传染了。

    >> 走进世界各地任何一个图书馆,你都会注意到同一件事:里面一片安宁。人人都知道进了图书馆该怎么做,事实上,没有哪种文化能像图书馆守则这般放诸四海而皆准。那里是人们阅读、思考、研究和潜心做事的地方。静谧的、充满尊重的环境反映出了这一点。

    办公室不就应该是这样子的吗?头一次来我们办公室的人都会惊讶于那里的静谧。那儿看上去、听上去都不像是传统的办公室,人们的行为举止也不像。那是因为它其实是一个供大家工作的图书馆,而不是满是干扰的办公室。

    >> 在我们的办公室里,如果有人正坐在自己的位子上,那么我们就默认他正在专注地思考和工作。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可以走过去打扰他,也意味着,要说话就必须压低成耳语,以避免影响周围任何一个可能会听到的人。保持安静最重要。

    冷静说再见

    >> 解雇犹如开启了一个真空地带,除非你用事实来填补,否则这个空间里会迅速装满谣言、猜测、焦虑和恐惧。想避免这些,你只需对大家坦诚相待,把发生的事情解释清楚。就算艰难也要这样做。这就是为什么每当有人离开Basecamp,一封告别信就会立即被发送给公司里的每一个人。

    >> 就是这样,冷静地说再见

    别做膝跳反射

    >> 思考!

    我们不要立即反应。我们不要第一印象。我们不要膝跳反射。我们想要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反馈意见。从头到尾读一遍,再读一遍,甚至第三遍,枕着它睡觉。慢慢来,收集并组织你的想法,清楚地表达出来——就像提出这个点子的人做的那样。

    追求独立

    >> 别再打更多的绳结了,应该多砍断几个才对。牵绊越少,效率越高。

    承诺比共识更重要

    >> 你会听到这句话:“我不同意,但我会配合你。”

    >> 这就是决策者的职责:倾听、思索、衡量、做出决策。

    >> 在践行“我不同意,但我会配合你”的原则时,尤为重要的是,公司需要把最后的决策向参与的每一个人解释清楚。只有“决策—执行”是不够的,应该是“决策—解释—执行”。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 企图在每件事上都做到完美,就是在愚蠢地浪费时间。

    逐渐聚焦

    >> 如果你真想往前走,就必须学会聚焦。

    >> 一旦最初的探索期过去,每一周都应该离“完成”的目标更近一步,而不是更远一点。下定决心把任务完成,一点点把想法实现,之后你肯定有机会折返的——但前提是你得真的把这事做完。

    >> 到了6周里的第4周,项目该收尾了,待办的事项应该越来越少,不要再提出“伟大的新想法”。

    >> 并不是说新方法和新想法不好,而是它们出现的时机不好。总是敞开大门,准备迎接激进的改变,只会招来混乱和猜测。你该自信地把那扇门关上,接受这个事实:如果火车已经离开了站台,“更好的想法”才姗姗来迟,那它或许并没好到不可或缺的程度。如果它真的超级棒,那还可以搭下一班车。

    面对来得太晚的好主意,就该这么告诉它:你得先等会儿!

    “无为”又何妨?

    >> 我们就是这么做的——“无为”。没有强制性的改变,不要求客户必须学习新东西,没有向客户游说“新版真的更好用”。对老客户来说,一切都原封不动(但是,如果他们愿意换成新系统也没问题)。

    >> 有时候,你必须明白,投入了时间未必一定会带来收益。“无为”可能是最艰难的选择,但同时也是最强有力的选择。

    知足常乐

    >> 这事是否应该做?

    不惜任何代价?

    >> 件事需要我们付出什么代价?

    >> 甚至做出“此事压根就不值得做”的决定。提问会带来解决方案,而命令只会毁掉它们。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想要完成更多事?唯一的办法就是少干点。

    >> 把12件事删掉7件,你就有时间做余下的5件了。这不叫时间管理,这叫任务精简。

    >> 最徒劳的莫过于高效地做完全没必要做的事。”

    >> 工作中,像这样没必要做的事情肯定还有好几十件。我们始终在搜寻,一发现就把它们逮住——不是为了把它们做完,然后从清单上划去,而是直接扔掉,连进清单的机会都不给。

    坚持下去,有始有终

    >> 给自己5分钟,先集中精力把手上的事情做完,然后再决定下一步做什么。

    “不”的价值

    >> 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不”更容易做到。

    说“不”,你只拒绝了一件事,而说“是”,相当于拒绝了上千件。

    冒险不等于鲁莽

    >> 我们用不着为了在工作中寻求兴奋刺激而冒险。我们也会冒风险,但却不会把公司置于险境。

    >> 冒险不等于鲁莽,你并不会因为把自己或公司置于毫无必要的险境而变得更加勇敢。聪明的赌局是,万一局面跟你设想的不一样,你还可以翻盘重玩一遍。

    利润才是硬道理

    >> 利润才是硬道理

    >> 我们一直严密关注着成本,并且绝对不做可能会导致公司出现赤字的事情。

    >> 利润意味着你有思考的时间,有探索的空间。它意味着你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和时间表。

    故意放弃

    >> 不敢失去的客户是最糟的客户。

    >> 不做选择或犹豫不决必定是最错误的。

    发布,然后学习

    >> 猜测会耗去大量精力。

    >> 尽最大努力把产品做好,然后发布出去,投放市场。你会从真正需要你的产品的真实用户那里,得到真实的看法与答案,并以此为基础做迭代、改进,发布,然后学习。

    他抄我的!

    >> 你觉得客户会关心这事吗?他们只想用更优惠的价格买到更好用的产品

    掌控变化

    >> 对许多客户来说,当舒适、一致性和熟悉的感觉排在价值榜单的前几位时,“更好”其实并不重要。

    >> 这应该只是个邀请,而不是要求

    创业容易守业难

    >> 从零到一是如此艰难,因此人们很自然地期盼今后的路会好走一些。然而并不是。越往前走,越艰难,最容易的就是第一天。这就是关于创业的暗黑小秘密。

    小事一桩,还是世界末日?

    >> 面对遇上麻烦的顾客,你要么选择写着“小事一桩”的代用币,要么选择写着“世界末日”的那个。无论你拿起哪一个,对方就会拿起另一个

    >> 人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和倾听,而且这样做的成本通常并不高,谁对谁错并没有那么重要。带着情绪争执这种问题,只会加剧矛盾。

    下次你面临这种问题的时候,想想“代用币”的比方。你想把哪一个留给顾客?

    >> 我们一直保持着健康的利润,不断提升员工福利,并创造出一个能让人们做出最优秀作品的环境。

    >> 赢得了2018波士顿马拉松的日本选手川内优辉每天只训练一次,因为他是个全职的公务员,而且他深信,要尊重身体天然的“里程限制”。

    >> 你是打算继续压榨员工,让他们每天工作10小时或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呢,还是选择在合理的工作时长里做出更有价值的工作?

    >> 选择让无止境的增长先缓一缓,直到能赢利再说

    点评:

    看这本书需要斟酌,喜欢几个硬道理,企业营利才是硬核,,与客户的代用帀,方便留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不过也想起稻盛和夫一件事,他老先生顺路去逛一家店,反省都不可以,就是专注,高效,以前我没有,现在要通过这些真知来做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来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crm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