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书法伴古乐,高山流水遇知音

书法伴古乐,高山流水遇知音

作者: 唐风晋韵 | 来源:发表于2020-04-11 13:16 被阅读0次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武汉市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是为纪念俞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

    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是中国音乐文化古迹,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据《吕氏春秋》、《列子》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于该处偶遇钟子期,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伯牙视子期为知音,并相约一年后重临此地。不料,一年后伯牙依约回来,却得知子期已经病故,伯牙悲痛之余,从此不复鼓琴,史称伯牙绝弦。

    后世文人为纪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伯牙和钟子期,留下不少珍贵的书法墨宝。

    大门门楣“古琴台”三字,为清末大家杨守敬所书。

    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请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一说为《汉上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

    杨守敬(公元1839-1915),湖北省宜都市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 。杨守敬对书法史和书法艺术有独特研究,并有《书举要》《评碑记》《评帖记》《学书迩言》《楷法溯源》等书学著作。杨守敬于书法造诣有三:一是见多识博,二是碑帖并重,三是取法汉魏六朝。其书法对日本影响甚大,开日本现代书法之先河。

    高山流水牌匾为岭南才子宋湘所书,宋湘在古琴台还书有一首题壁诗。道光三年(公元1826年)宋湘在此作诗题壁,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首题壁诗被誉为诗书双绝。

    宋湘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七十岁时,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宋湘(公元1757~1826)字焕襄,号芷湾,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清代中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政声廉明的清官。他出身贫寒,受家庭影响勤奋读书,年轻时便在诗及楹联创作中展露头角,被称为"岭南第一才子"。《清史稿· 列传》中称"粤诗惟湘为巨"。

    宋湘的书法在当时即为人称道,尤其是行草书颇能体现其超凡横溢的才气和豪放不羁的性格,他的行书取法广泛,帖学一脉名家如二王、李邕、杨凝式、米芾等均属涉猎范围,后期行草书磅礴开张的气势更得益于颜真卿,转益多师。融为一体,自成面目。

    道光皇帝书“印心石屋”。道光的书法黑重端正,有科举进士的馆阁体风貌,帝王之手笔,确属文化之珍宝。

    琴台碑“琴台”二字为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

    米芾(公元1051-1107),字元章,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米芾作书时大刀阔斧,独往独来,而又出于法度,书法造诣很高。后代书者,很多人研习米字,不仅学习他的技法,还学习他学古不泥古,富于创新的精神。米芾书法运笔凝重沉着,潇洒凌厉,点画富于变化,笔笔不同。在相同的字中,用笔轻重、方向、转折、起收很少雷同,令人目不暇接,百看不厌。结字奔逸跌宕,变化多端,险中求稳,气势随字而生,豪宕的气势,催人振奋。

    古琴台,有着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好传说,又有着众多书法大家墨宝,当属人间极雅致之地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法伴古乐,高山流水遇知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cry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