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田轮(也叫生殖轮)的位置,大概在肚脐下方两寸。Swadhishtana 的意思是" 本性所在"。Swa 是" 自己", 而adhishtana 是"确立"的意思。
丹田轮因恐惧而闭锁,特别是对死亡的恐惧。人所有的恐惧其实都跟死亡有关,但因恐惧有各种不同形式,人们面临恐惧时通常不会直接联想到死亡。若人对死亡无所畏惧,死亡的意义将彻底改变,丹田轮得以开启。
什么是死亡?
你们可能认为死亡就是生命的尽头。如果死亡的意义只是这样, 面对死亡应该容易的多。但事实上死亡不只是生命的尽头,因为人的生命每分每秒都在消逝。人在无意识中的所有举动,都与死亡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有关。死亡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它代表的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展现。
为什么我会这么认为?
对死亡的观感,不只决定人的一生,甚至影响社会结构。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宗教或哲学,都为了解答同一个问题—— "死后的世界该是如何?"相同的问题,却得出不同的解答。有的文化中没有轮回转世的概念,所以人极力寻求此生在知识学习及物质享受上都达到巅峰。这一类的文化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因为科学使生活各方面都达到极致。
相信轮回转世的人,因为相信有来生,人们不求及时行乐。轮回转世影响的层面可藉由观察人的行为清楚看出。在印度,预计6点开始的活动,不到7点半不会正式开始,因为还有下辈子!
人的心态、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宗教等,都建构在对死亡的理解上。人们虽尽可能不去想到死亡,却时刻与死亡为伍。人们如果能够深入了解死亡,将死亡看做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对死亡则无所惧,无所惧,才能看到自己在生命中所错过的一切, 就能解开生之奥秘。人们将生命视为理所当然,才会虚掷人生。面临死亡会让人对生命有更深的领悟,教导人毕生最重要的功课。
要验证某件事,有两种方法:一是切身体验,二是汲取他人的实际经验。
《奥义书》里收录了一段精彩的故事,关于一个小孩跟死神的对话:
有个有名的君主叫许拉瓦,有天一时兴起想统治世界,于是举行火祭向神明祝祷。火祭的祭品必须是自己最心爱及最有价值的物品,才能完成统治世界的心愿。
国王精打细算,想花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收益。首先国王献上奄奄一息的牛。牛不是挤不出奶,就是生不出小牛。他献上的祭品毫无价值。七岁的儿子那契,目睹了一切。那契是故事里的英雄。他知道自己的父亲不该这么做,却不知如何劝告自己的父亲。小孩子是再聪明不过。很难骗得过小孩。但社会却腐蚀了孩子的心灵。
那契一直从旁观察,最后挺身而出说:"父亲,你应该献上最珍贵的财产。我是你的财产之一,你打算把我献给谁?"国王知道儿子是在讽刺自己,但碍于面子他不愿放弃,继续献上一些没有价值的祭品。他的儿子又问了一次相同的问题,国王只是沉默。那契问到第三次,国王大为震怒。一气之下脱口说:"我要把你献给死神,你现在就去!"普通的孩子可能会回嘴说:"我为什么要去?你已经活够本了,应该是你去!"但是那契是个诚恳而个性坚决的孩子。为了表示尊重父亲,他决定去见死神。
那契是世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主动找上死神的人,因为通常是死神自己找上门来。那契到了死神的住处,但死神不在家。他走出门外足足等了三天。三天后,死神回来了。仆人告诉他说有个小男孩在等他。死神连忙跑去见那契。对自己未善尽地主之谊表示歉意。死神对那契说:"不好意思让你等了三天。我现在许给你三个愿望,任何愿望,我都会帮你实现。"那契觉得死神真是慷慨,于是许了三个愿望。
第一个愿望是希望死神赦免自己父亲所有的罪。死神答应了。第二个愿望是希望回去后父亲能接纳自己。第二个愿望也实现了。那契说出第三个愿望:"我想知道人死后会发生什么事。有人说有死后的世界,有人说人死了一切就结束了。到底事实为何?"
死神为那契的问题大感意外。死神回答说:"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是天大的秘密。如果我告诉你答案,你可能就此悟道。我可以给你数不尽的财富,但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那契十分坚持。他说:"就算给我财富,我能享受多久?一百年?还是一千年?到头来还是不免一死。财富对我而言毫无意义,还是请你告诉我死亡的秘密吧。"死神看到那契为追求真理而表现出的成熟及坚决,决定带那契亲身体验死亡。这段经验,深植那契灵魂深处,那契也因此悟道。
了解死亡,方能悟道。人的一生,死亡是唯一确定的事。大限来临时,想多留一分钟都是奢求。死亡看似夺走人的所有亲人、财富等。但对那契而言,死亡带给他一切,甚至引领他悟道。那契相较一般人,有何过人之处?那契与一般人唯一的差别,在于一般人对死避之唯恐不及,而那契却坦然面对。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四件事:
一、能主动了解死亡并勇于面对,死亡自会远离。
二、死亡并不如想象中恐怖,而是充满爱与奉献。
三、死亡是最伟大的导师。
四、死亡让人悟道。这是人们最好的礼物。
有的人无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终其一生都为欲望及对死亡的恐惧所苦。不知道其他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勇气选择。早年人们生活条件大不如今,无法接种疫苗来预防致命的疾病,也没有卫星预警自然灾害,因此面对飢荒洪水无计可施。所以人在心理上随时都准备与死亡搏斗,特别是战士阶层随时都准备牺牲生命。
古代日本武士对死从容以对,打了败仗会切腹自杀,将武士刀刺进丹田轮,藉此释放丹田轮中生命的能量,瞬间死亡丝毫不觉痛苦。但是多数人们对死亡则常怀恐惧,不计代价想逃脱,面对死亡如临大敌。
有一则关于苏格拉底的小故事:苏格拉底被迫服毒自尽。
自尽前,一位门徒问他:"老师,你看起来如此平静。难道你不怕死吗?"
苏格拉底说:"死有什么可怕?人死后只有两种可能:要不是以其他的形式,换个名字继续活着,就是永远消失。如果继续活着, 就没什么好烦恼的;若是永远消失,我不会再有任何感觉,所以死有何惧!"
苏格拉底能从容以对,是因为对死亡及死后的世界有深刻的了解。人们因对死亡缺乏基本了解,将死亡视为生命的结束,因而痛苦不已。生命并不会因为死亡而结束,会以其他方式延续。如果了解这一点,就能明白为死所苦是多么的傻。人因依恋肉体而苦,而肉身只不过是灵魂所寄。
一则小故事:
一位女士欢度百岁生日。家人齐聚一堂。忙着拆礼物,读着亲戚朋友寄来的贺卡。有个高龄九十四岁的朋友寄来贺卡。寿星看了尖叫说:"天啊,她居然还活着!"
人们虽知不免一死,却都希望自己例外。人生中所有的事都能预先准备,惟独死亡例外。讽刺的是,除了死亡,人生其它的事都不可测。但是人们最不想听到的就是自己不免一死!
修行者拉马那因实际体验死亡后而悟道。拉马那小时候,有天晚上躺在床上突然感到死亡逼近,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当时他面临两个选择—— 抗拒死亡,或是坦然接受并切身经历。通常人们因为抗拒死亡,在死前会陷入昏迷,灵魂在无意识中离开躯体,几乎所有人都是如此。虽然人们从一出生就知道生命将以死亡告终, 却从不乐见死亡,不愿承认,更无法坦然接受。如果能坦然面对死亡,对死亡的恐惧会自动消失。
拉马那有足够的勇气,选择坦然接受死亡,并决心一探死后的世界。他清楚看到自己的身体一部份一部分慢慢死去。慢慢的他的躯体完全死亡,成为一堆灰烬。他在当下这一刻处于全然的清明的状态,超越肉体及心灵,而了解生命的全貌。这份领悟极其珍贵,待他醒过来后成了一代大师。
人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也就克服了死亡,平常人对于死亡的认识纯属想象。我们在讲解根轮时曾提到,人们因为欲望将世界想象的比实际美好。同样的道理,人们因为恐惧,把死亡想象的比实际中可怕。人们因为欲望及恐惧而看不清现实。若对死亡有所体会,深锁在丹田轮中的能量才得以释放。丹田轮一旦开启,生活的质量也大不相同。
人们如果能了解死亡只是生命另一种延续,就更能享受生活,放松身心,意识也能提高,生活得以拓展。不管人们是否接受,死亡的阴影时刻存在于人的潜意识里。了解死亡的意义以及对死亡所产生的恐惧,也许无法改善物质生活,但精神上会更富足,这对生活是极为重要的事。
一则小故事:
医生承诺帮一个天生的盲人治疗。医生向他保证:"手术后你就能恢复视力,再也不用拐杖了!"
听了这话,盲人开始害怕起来。盲人说:"医生,我知道手术后视力能恢复。但不用拐杖,我怎么走路呢?"
盲人的生活跟拐杖已经密不可分,所以无法想象视力恢复后能不靠枴杖走路。医生再怎么解释,盲人还是无法体会。能做的是帮他动手术,让他恢复视力,最终总会丢开拐杖!
同样的道理,即使我告诉你们,人所有的恐惧,都是因为恐惧死亡;人死后失去的只是躯体,本质是不朽的。你们恐惧依旧,这只因你们没有切身体验!除非亲身经历死亡,否则人们无法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不过你们可以反复思考我之前说过的话,从而产生信心,尝试着了解自己所有的恐惧,其实都只是对死亡的恐惧。看清生活中的恐惧,了解不同恐惧之间会交互影响,人就会更了解真相。
恐惧可以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害怕失去财富、享乐、名声,地位以及其他外在的东西。
第二类,害怕因意外或疾病而失去健康。
第三类,害怕失去心理健康及稳定的心情。
第四类,害怕失去挚爱的人或对方的爱。
第五类,对未知的恐惧,包括对神、鬼,以及死亡的恐惧。
事实上,如果仔细研究,这五种类型的恐惧,其实都是对死亡的恐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人们恐惧死亡,主要是因为还有心愿未了,因此感到绝望而恐惧。人终其一生,不是一直活在过去的回忆中,就是担心未来,从未活在当下。所做所为多受到别人的期待、欲望以及情绪牵引。
如果你们仔细审视生活,就会了解一个人一生多半是延续父母未竟的心愿,继承父母的欲望、罪恶,恐惧..等等,代代相传成为人生的目标。离开人世前,再传给下一代。人们因此而虚度人生。
人们只要时时保持觉察的心,就能分辨出哪些愿望是出于自己内心,哪些是他人强加的期望,以及哪些是自己未经思考而沿用他人而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不应伤害其他人或事。他人加诸于己, 或是因袭他人而有的欲望应予摆脱。
保持觉察,生活中就不再有他人的阴影,也不需要满足他人的期望,便能有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满足。大限来时也能从容以对。对死亡也不再有疑惑恐惧。我并不是鼓励人要自私,只是希望人们能看清真相。
一则小故事:
一位禅宗高僧被国王判处死刑。隔天就是行刑之日。门徒见高僧面平静面对死亡,大为意外,问僧人说:"师父只剩一天可活?难道师父不怕死吗?"僧人平静的回答:"此生无憾,死有何惧?"
僧人珍惜生命的每一刻,未虚掷光阴,人生充满意义,所以对死亡从容以对。如果深入探讨,会发现其实大多数的人并不是害怕死亡,而是担心虚度一生,有无尽的遗憾。此生未如己愿、未能尽兴,才会担心余日无多。时时为他人而妥协、生活违背本性….这些都只会让人心生遗憾。人对死亡的恐惧,其实源于对生命的遗憾。
如果能尽己所能的投入生活,对死亡就能从容以对。即使面临亲人离世,也能坦然。挚爱的人离世,会感到恋恋不舍。形体的分离只是部分原因,未能及时表达对彼此的爱才是最大的遗憾,才会难以割舍。
人会想要证明自己的爱,是因为人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诲,都是为他人而活,并满足他人的需求和期望。如果不能满足对方的期望, 心中会有罪恶感及恐惧。
事实上,人们不会因为尽情生活就失去亲人的爱。我们在探讨心轮时曾提到,人之所以害怕离别,是因为心中有罪恶感。如果能全然投入生活,全心爱对方,而不是以藉由任何交易来维系情感, 就不会有罪恶感或恐惧。即使所爱的人离世,对彼此的爱不会因此消逝,这样又何需害怕分离。
即使深爱对方,也要保持一份清醒与自觉。人在感情中常因不安全感或害怕失去对方而大受影响。如果深入研究会发现,不安全感多是因为视感情为交易而产生。夫妻之间害怕对方有外遇,母亲担心儿子有了老婆而忘了娘,儿子担心父亲不把遗产留给自己,而做父亲的担心儿子不能维系家族声誉……人所有的感情都需要满足并符合彼此的期待,而这也是恐惧的开始。人永远无法完全满足对方的期望,想要满足全家人的欲望,到头来只得举手投降。
感情若以真爱为基础,未隐藏其它目的 -这样的爱不带一丝恐惧,也就是我们在心轮篇中所提到的真爱。人惟有抛开恐惧,才能拥有真爱,由爱中得到自由。恐惧禁锢人心,真爱使人自由。但惟有恐惧能使人就范,所以社会灌输人各种形式的恐惧 - 不安全感、规范、法令、崇拜…..等。
嫉妒有时候也是恐惧的一种表现。人许多的情绪及行动都隐含恐惧。忌妒、愤怒,贪婪都因恐惧而生,但人毫无所悉,仍然因循既有的行为模式才会在感情中伤痕累累。
恐惧和爱无法共存。真爱是无所畏惧的,若想要由爱中得到利益、满足欲望,或寻求安全感,恐惧就会因此产生。人在感情中希望寻求安全感,其实是自我禁锢。人虽然渴望自由,却也害怕自由!禁锢让人有缓冲机会而乐在其中,以为自己得到真正自由。
人终其一生寻求安全感,却又说自己渴望自由。若真要自由,又何需安全感?恐惧又从何而来?因为心中不安,才需要安全感, 却又说渴望自由,人常常在安全感与自由中自我矛盾。真正的导师,会强迫你面对生活中种种不安,惟有如此人才能真正自由。
所以跟着大师学习,常感不安或恐惧。因为人从无体会过真正的心灵自由,当面对真正的自由时往往会心生畏惧!一般人际往来中,因为彼此之间存有贪念、恐惧及愤怒,人们因此隐藏自己, 依循循既有的送往迎来模式。在大师面前,可以毫无顾忌敞开心灵,但人们却因此心生畏惧。
一则小故事:
有个犯人已服刑二十年。刑满出狱前夕,他却显得紧张不安。狱友问他:"怎么回事?你在担心什么?"犯人回答说:"我担心出狱之后,不知道要做什么?"监狱成了犯人的依靠,出狱反而无所适从!安于现状的隐忧,莫过于此!
真正的导师,基于慈悲心以及成就他人之心,不会让人依赖。人无依赖之心,就无得失心,而能顺其自然全力以赴,相信一切自有安排,终能无畏。人所有的恐惧,皆由得失心而来。如果人曾濒临生死关头,就能了解得失只是一时,恐惧其实毫无意义。真正的导师会让人领悟这番道理。
人本性无畏,却因为从小学习要恐惧一切。导师能帮人们打破加诸于己的种种限制。如果人能以本着全然的信任与爱,接受大师的教诲,你会看到自己的蜕变。
一则与我很熟悉的上师小故事,跟大家分享:
这位上师在房间里放了好几个时钟,指着不同的时间。有天我问他这么做有何含意。
上师说:"时间对我而言没有意义;我能主宰一切,能任意选定所处的时空。"上师已预知自己何时离开人世。去世前一晚,召集所有门徒,聚在床铺四周,吟唱赞歌。其中有位门徒自恃音乐才华,从不在公开场合唱歌。
按照惯例,上师在一张纸上写下几个字,传给这位门徒。门徒大受鼓舞,以为上师指定他唱歌。当他打开纸条,发现上师写的是:"拜托不要在我的葬礼上唱歌!" 上师临死前仍不失幽默感!
夜里,上师叮嘱门徒要好好照顾聚会所里的孤儿。他说:"明天即使大家忙着准备火葬事宜,也不要忘了帮这些孩子准备食物!"直到最后一刻,上师还是不忘关心身边的人。
隔天,如上师事先预期的时间,他双手对众人行礼后垂下——充满戏剧性。
面对死亡或亲人离世,都该如此平静而勇敢。人如果能坦然面临死亡,所有的恐惧会慢慢消失。诚如我之前所说,死亡是人真正恐惧的原因。
上师,女性较容易恐惧,这是真的吗?
两性在生理及心理结构大有不同。女性较易恐惧,因为心理本质就是如此。男性因为欲望较盛,根轮较易闭锁;女性因为较易恐惧,丹田轮较易闭锁。两性因此而互补。男性利用女性缺乏安全感、容易恐惧的特性来控制对方,而女性也深知操控男性欲望强烈的特性。大部分婚姻都是如此维系。
其实在印度婚礼中, 男女双方本应立誓替对方消除罪业(karmas),而不另添因果。但近代由教士为新人代为立誓,所以新人浑然不知已立此誓,好像结婚的人是教士,不是自己。结婚的誓言其实很美,因为人今生已有太多罪业,所以应该在此生尽力消除,才能解脱。但事实上若从旁观察婚姻关系,男女双方处心积虑利用彼此弱点,相互报复,为对方另添罪业,因而一再经历生死轮回。
上师,如果害怕的是些小事,该如何克服?
要先了解,即使害怕的是小事,也能反映出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不要抗拒心中的恐惧,只需跟自己说:你只是害怕,如此而已。接受现实,很快的你会发现因为能看清事实,恐惧慢慢远离。每次感到恐惧时,就可以如法炮制。如果能有这样的自觉,你会发现:恐惧只不过是自己对事情或想法所作的反应。
恐惧与否,取决于如何反应。随着自觉提升,人们对于原先害怕的事,也慢慢能坦然以对。没有人生来就是天不怕,地不怕,不过可以藉由学习,而面对恐惧时而泰然处之。什么都不怕的人, 是因为不够了解恐惧的本质以及人的反应。所以不要把这些人当成超人英雄,而觉得自己是凡夫俗子。
上师,记得你曾经帮我克服怕蜘蛛的毛病吗?我记得。何不告诉大家,我们是怎么办到的!
小女孩说:有天上课时,我看到蜘蛛,吓得跳脚。上师大声笑我, 敎我以后看到蜘蛛,就试着冥想。之后我每次见到蜘蛛,就尽量依照上师所说,全神贯注冥想。渐渐的,我自己也怀疑,为什么会怕蜘蛛怕成这样?
你们都听到她的故事吗?只要勇于面对恐惧,反而怀疑起自己的恐惧从何而来?
另一个小女孩说:上师,我记得在喜马拉雅山上时,在恒河边大家围在你身边。有条小水蛇游了出来, 我在河里尖叫连连,忙着逃跑。上师斥责我,即使在上师面前,也无法保持冷静。
对。你现在了解我说的自觉是什么意思。想摆脱恐惧唯一的方法是面对它,接受它。你们甚至可以自己练习,想象自己害怕的事真的发生,试着保持清醒,并冷静面对。即使过程中,有不舒服的感觉,也不需要压抑或惩罚自己。如果身体颤抖也顺其自然。运用智慧,顺从自己的感觉。只要能够全然接受恐惧,就不会再受影响。其实人真正害怕的,是面对自己的恐惧!
一则小故事:
有个小徒弟失足落河。他觉得自己快淹死了,大声跟师父呼救。师父说:"站起来!"小徒弟尖叫说:"我站不起来!我都快淹死了!" 师父说:"我不是敎过你要自救吗?快站起来!"小徒弟说:"我都快死了,师父你还在说教!为什么不救我?" 师父很坚持的说:"听我说,快站起来!"小徒弟看师父如此固执,气愤不已,一气之下站了起来,发现河水不过及膝!
人们害怕面对自己的恐惧!如果懂得运用智慧抛开恐惧,会发现恐惧其实纯属虚构。如果深入了解人怕死的原因,会发现人在下意识里觉得自己的成就应不止如此,觉得生命未到颠峰,所以不愿放弃。人若能不为恐惧所苦,面对死亡就能泰然处之。
诚如我之前所举的很多例子,很多在世的大师能预告门徒自己会在何时辞世,对死泰然处之,除了能预知大限何时,死前也能保持意识清醒。对这些大师而言,死亡只是肉体的消逝而已.大师从容面对死亡,跟随大师学习的门徒由此得出的领悟。
大多数的人死前无法保持清醒,因此吃尽苦头。一方面因为宿愿未了,内心依依不舍;另一方面肉体受尽折磨,急于解脱。身心相违,受尽煎熬。生前若能身心合一,就能平静离世。问题在于人无法身心合一。
人为何无法身心合一,我再进一步解释:
仔细观察自己一天的生活:早上一边刷牙,一边想着工作的事;在办公室里,又想回家;到了家里,又想着隔天的工作.休假时, 想着办公室的事;休假回来办公,又想着下一轮休假。不管人在哪里,都心不在焉。想的不是过去,就是未来。这就叫身心不一. 所以大限到来就会手忙脚乱,恋恋不舍。这就是人怕死的原因。临终前保持清醒,其意义在于清楚了解死亡的本质,而对人生抱持正确的态度。
人生中不管是享乐或工作,都一再被延期,一切留待明天。虽说明天只有一日之隔,但明日何其多!其实只是在替自己找借口!正因如此,死期将至才会方寸大乱,因为许多事尚未完成,觉得生命跟自己开了一个大玩笑。但事实上是你一直自欺欺人,却只会怨天尤人。所以人有必要对死亡建立正确的认识。惟有如此, 才能坦然以对。
习惯延迟,会错失人生许多事。有人看了我一年的行程,对我一年能巡回世界各地完成许多事大为吃惊。问我是怎么做到?我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全然投入眼前之事,绝不延迟。拖延的习惯会让人一事无成。但即使已察觉这一点,人们却不愿改变。
在我的课程中会带领大家冥想,如果只剩下24小时能够去完成所有想做的事。这是很棒的冥想技巧。我们甚至会请你想象自己的葬礼。
有次冥想过后,一位年轻女孩分享她的心得。
她说:"上师,我在一家店里看到一张海报,上面说 - 计划要看未来,执行首重当下。冥想后,我终于了解这句话的涵义。"
这句话说的真好!计划要有前瞻性,这样未来几年都不需做大幅更动.而执行计划时, 每个环节都要彻底完成,而不拖泥带水。这样即使自己来日无多,计划已经完成的部分,都完美无缺;而尚未完成的部分,可留予后人参考,或视情形修改。要能达到这种境地,执行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所迟延。
凡事因循会一无所有,就已注定落入贫穷,而这都是自作自受, 但自己却浑然不知。只会怪上天待你不公,或是人生苦短未能及时圆梦。如果能早日醒悟把力气用在对的地方,面对死亡也就能泰然自若。
如果每天对着镜子提醒自己:你只剩今天可活,你不会再推迟任何事。你可以试一个月看看,你会发现生活开始上轨道,计划不再延期。不只如此,原有的恐惧 - 怕失去地位、骄傲、期望、害怕出糗,都能一一克服,因为自己不再患得患失。
曾经死里逃生的人-像是在车祸中逃过一劫,或是癌症得以治愈,更能无畏的面对生活,因为不再患得患失!他们活的更清醒, 更有智慧。人生的首要课题,就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而且以此为目标努力不懈。但人们却只有在人生接近终点时,历经人生其它的课题后,才对此有所领悟!
因循推迟,属于个人的习惯;但凡事戒慎恐惧,则是社会潜移默化的结果。社会教导人对自己,对他人,甚至对神,都抱持恐惧的心,并藉由道德规范,名誉,惯例,地位等等….加以约束。因为凡是以道德为前提,人们自信全失。为了怕受到道德的挞伐, 略守道德规范,却因此失去机会运用自我智慧下判断。
有人见我跟女性一同旅行,问我说:"上师,你是精神领袖,怎么能跟女性一同旅行?别人看了会怎么说?” 问这些问题的人, 忘了我已是悟道之人。不过我还是以他们能了解的方式,回答问题:"我跟同行的女士们对自己都深具信心,何须你来烦心?"
他们听了哑口无言。所谓的道德,只是在欠缺知识下的权宜之计。如果凡事运用智慧,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如果行事只为符合道德规范,非出于自身的领悟,人会缺乏自信。如果能在生活中运用智慧,恐惧自会远离。鼓吹道德的人,自己常有极深的恐惧。若不是因为缺乏自信,就是因为出于恐惧而循规蹈矩。道德观及纪律让所谓的卫道人士变得神经质!
一则小故事:
有个卫道人士上街时,习惯仔细数自己的步伐。有天忽然下起大雨。他跟着人群跑,跑了一阵他觉得自己举止有些失措。他跟自己说:"我在街上跑是多么失礼,君子要知错能改。" 他走回原点,在雨中边走边数起步伐。遵守道德规范,竟让人变得如此呆板!我并不是说人可以为所欲为,而是应该增进智慧来拓展生活。这才是真智慧,人应该脱离恐惧,开展智慧,聆听自己的心声,从中获得领悟.道德规范只是从旁用来参考自己认知是否正确。
一则小故事:
有位年轻僧人对面住了一名高级妓女。僧人终日只是练习冥想,妓女则是执业赚钱,门前川流不息。僧人虽用尽力气冥想,注意力却始在这名年轻女子身上。他因此诅咒这名妓女,但妓女却从未注意到对面住了一位僧人。尽管妓女的工作是取悦男人,但她信仰十分虔诚,常对神祈祷, 或在神像前奏乐。
僧人跟妓女同日而死,同时来到死神面前。死神检视他二人生前种种,将妓女送进天堂,却将僧人打入地狱。僧人觉得死神判决极为不公。
死神平静的对僧人说:"你终其一生,虽说是在冥想,却沉溺于对妓女的欲望中。而这名妓女却能全心信仰神."
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只知道谨守道德规范,却不懂得运用自己的智慧,实际生活极为虚伪浅薄,而且充满恐惧,无法全心投入生活,也不敢须臾偏离道德规范,因为那是最佳伪装,只是表面符合道德规范,内心会充满茫然。只有心怀恐惧且缺乏自信的人, 才会设下重重的道德枷锁.有智慧的人,行事出于内心领悟,而非有所顾虑,做事随性却不逾矩。
人若刻意遵循道德规范,会心生恐惧;过度追求名望及社会地位也是如此.人应追求内心真正的满足,名声地位于人有何用?只不过是自我意识作祟。世上最虚伪的人,莫过于极力捍卫名望的人,而他们也因过于看重名位,而常怀恐惧。
一则小故事:
某人在河边钓鱼。手里拿着钓竿,钓了很久却一条鱼都没钓到,便打起瞌睡。突然有条大鱼上了钩,鱼死命的往水里逃。这人睡眼惺忪的掉进水里。有个小孩在旁看了一阵, 问爸爸说:"爸爸,到底是人钓鱼,还是鱼钓人?"
有名望的人,易受盛名所累。若人将名望看的比生命还重要,虽未刻意追求名声,已为名声所噬。人有了名望,在社会上享有一席之地,才会担心名望受损。有些有钱有势的人,即使行事荒谬、坏事做尽仍能脱身。世人畏其权势,表面恭维却背地批评。人为巩固名位无所不用其及,但上天并不因为人有名望而对其另眼相看。现实世界中,有了名位或许可以为所欲为,看似成就非凡。但是一切上天自有定夺。
人对万物众生,若能投以无尽关爱,自有美名。人们尊敬其所为, 而非所有。虽未刻意维护,名望不减。人得以摆脱名位的束缚。
有时候不敢在公开场合演说,其实是被动维护自己的名望,因为无法预知台下听众反应为何,担心自己颜面受损,而这也不过是自尊心作祟。即使台下听众不同意你所说,只要全心投入而且自得其乐,又何需在意他人说法。人们无法放下身段将自己交付与上天,而对冥想感到犹豫或抗拒。但是如果请他们吟唱赞歌,倒是唱得很开心,一点都不怕。
人担心一旦抛开自我,原先用以肯定自我的一切将荡然无存,自己因此一文不名而心生抗拒,宁可维持原来的面貌。这都是自尊心作祟,害怕抛开自我,会变得脆弱而不堪一击。人们在社交场合拼命交谈也是出于恐惧。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人们之所以不停交谈,是担心自己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即使话不得体,也勉强挤出几句。这都因为内心恐惧,只是不易察觉。
上师, 你之前提过人对未知存有恐惧,能多说明一些吗?
对未知的恐惧,包括像对黑暗、鬼神、灵魂,以及对死亡的恐惧. 因为人们害怕面对自己的恐惧,反而愈受其害,恐惧愈深。
一则小故事:
某人搭火车旅行,验票员请他拿出票来。他翻遍皮夹,行李,裤袋,就是找不到。
验票员看着他说:"先生,你怎么不找找你的外套口袋呢?" 这人回答说:"那是我最后一线希望,可是我不敢看!"
因为不敢面对自己的恐惧,宁可一直待在安全地带,自我安慰。不要害怕面对恐惧.愈是害怕面对,愈是不了解,恐惧愈深。正视自己的恐惧,接受自己有所畏惧,了解恐惧的成因并一一面对, 恐惧自会远离,自己也会更有智慧。
谈到对未知的恐惧,有很多人害怕鬼魂。其实大可不必,鬼魂的影响力相较于人其实小的多。人对鬼魂投以太多的想象,才会产生恐惧.只要能专心一意,保持清醒,就不容易受影响,也不再害怕鬼魂之事。
怕黑也是恐惧死亡的一种表现。想想看,自家的后院白天才走过, 晚上便不敢走进去吗。你不敢,你会害怕。你怕什么呢?对自家的后院应该是了如指掌,不是吗?又有什么可怕?其实你是怕黑!你怕黑暗中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而使生命受威胁。我曾经说过,人的恐惧,多少都跟恐惧死亡有关。怕黑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其实在黑暗中的感觉,应该跟在母亲子宫里的感觉类似,是很美好的。不过人出生以后,对黑暗不再熟悉,感到害怕。练习瑜珈的人,会在黑暗中冥想来感受上天。
黑暗其实不可怕,如果在黑暗中,能像在母亲子宫内一样放松, 满怀爱心,就不再害怕。小孩如果怕黑,不要只是叫小孩要勇敢些,小孩会更紧张,以为自己做错事,这样他永远都怕黑。如果小孩怕得发抖,给他一点时间来面对自己的恐惧,几次下来就能克服对黑暗的恐惧。
对神的恐惧也是因为无知。神只不过是个代名词,代表上天、宇宙、天地间所充满的能量以及生命力,祂也是爱的表征。如果能有此领悟,面对神应无所畏惧。但人们却对神心存畏惧。有人因此问我说:"上师,如果我们能行善避恶,死后是否就能进天堂, 免受地狱之苦?"
天堂地狱实际上并不存在,却让人徒增恐惧或贪念。天堂地狱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面对死亡时,是从容以对,还是心神大乱。人在生前如能尝试着冥想,所有冥想的时刻都可带来喜乐平静。不一定要坐着闭上眼睛才能冥想,只要能在每个当下,都能清楚感受到天地间的能量,与之共鸣,这也是冥想。反之则易生罪恶。每个领受的瞬间,都象是一笔人生的财富,离开人世前在心中一一浮现,让人觉得此生无憾而得以解脱。
人们以为只要到庙里向神献上祭品,就可添福报上天堂,其实不然。除非在神前心怀感激,否则献祭并不一定能带来福报。若常保喜乐感激之心,极少的祭品都能表达内心的虔诚,这份心意也有助于人在临终前解脱.如果只因怕不得善终而献上大堆祭品, 只是徒然。只要能认真生活,每个时刻都像在冥想,就能做到生而无忧。
我跟大家说段自己的经历:
有次我造访印度一个偏远小镇的湿婆庙。通往主殿的通道上,点着油灯。灯上以黑漆写着威纳森,但油灯极弱,字迹难以辨认。
我正纳闷湿婆神怎么改名了,突然看见下面还有一行更小的字, 那才是湿婆神的名字。威纳森其实是捐这盏油灯的人。
人们唯恐为善无人知,把做过的好事一笔笔记下,不只如此,在神面前也不停提醒,生怕神明遗忘!人们把天堂看作是神明开辟的度假村,以为做了些善事就能得到入场门票,大限到来可以派上用场。这就象是筑梦中小屋,梦醒后空空如也。我曾见过有人每星期都要带着祭品,到特定的庙里拜特定的神。如果有事去不成,也要派司机把祭品送去。人死时其实一无所有,能带走的只有对人生的领悟以及冥想时刻。
其实上天比你更了解自己,人在神面前无所遁形,所以无须畏惧, 也无须取悦神。如果连神都不了解你,世上无人能懂。祂比父母更了解你,了解你的前世今生,在祂面前你像一本敞开的书,祂对你暸如指掌,所以你无须畏惧。
抛开对神的恐惧,神其实存在万物之间。尽管社会教导人要对神心存畏惧,不需理会这些教导,把神当成朋友,对神建立坚定的信任,这是人一生所求。与神亲近,你对自己的了解更胜于昔, 内心清明,领悟渐增,恐惧不生。你能仔细审视所有事,而不是一味恐惧。你做事没有一丝勉强,因为智慧战胜恐惧。你活的比以前更轻松、更喜乐、更自在。
如果人能真正了解神,世上不会有宗教战争。人因对神的爱不够了解而对宗教心生畏惧,盲目争战不休,而未能领悟宗教真正的意义.最重要的是,不要敎小孩心存畏惧,而是要拥抱神,感受神的力量存在万物之间,让孩子在神及万物的爱中成长,而不是成长在恐惧中。
上师,人生的事,是命中注定,还是出于选择?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人所处的每一个当下,都是基于过去所做的决定。就像你现在坐在这里。早上醒来,找对了路来这里, 坐下听讲,一直坚持到现在,都是因为之前的决定,不是吗?过去的决定成就当下,而眼前的决定影响未来。我们觉得命运决定一切,是因为我们在无意中做出决定,而结果出乎意料之外。所以每当遇到意外或不顺遂,就说是命中注定。如果我们清楚自己所的决定,也就能预期连带效应及事后影响。只有未加考虑就做出决定的人,才会在结果不如预期时归咎于命运。人生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人无法代劳。
神虽万能,仍体恤世人,由人自行决定自己的一生。人唯有在生活中时时保持清醒,才能清楚做出所有决定,而不是毫无意识。能够如此,又何需顾虑命运如何安排?因为恐惧,我们筑起高墙封闭自我,我鼓励你们打开心胸接受他人。相信一切自有天助。
以坐火车旅行为例,你一坐进车厢,就忙着跟邻座乘客交谈,打听他是哪里人,信什么宗教,家世背景等等.你真的对这些事感兴趣吗?其实不然,只因他是陌生人,你想对他多了解一点,心里不安就少一些,也自在些.如果邻座乘客跟你一样都信印度教, 你就放心不少;如果他是个回教徒,你开始不安,怀疑对方,可能还想换座位.这都是因为恐惧心理作祟,害怕失去所有。
莎拉达女神曾经说:"即使曾经受伤,也要相信人,你会跟神一样快活。"
常存智慧,理解精进;常怀感恩,信仰渐生;觉察敏锐,终能悟道。只要摆脱恐惧之心,自能因了解而产生信仰。不要担心失去所有,世间一切都归上天所有,人只是过客,只能片刻拥有。如果能领悟这一点,就不会患得患失而惶惶不可终日。
对陌生人有顾忌,是因为怕失去所有。但如果事关名望,情形就大不相同。如果人有非分之想,比如说有婚外情或是逢场作戏, 会找陌生人,如此就不须面对社会挞伐.陌生人这时派上用场. 人因恐惧而害怕承诺或不愿付出,如果对方是陌生人,几乎不必付出。恐惧对人的影响可见一斑。
上师,你说我们应该了解并正视自己的恐惧.但有时候事出突然, 令人措手不及。
你所指的是突如其来的恐惧。这一类的恐惧事出突然,来去可能只有几秒钟。比如说在路上看见一条绳子,乍看之下以为是一条蛇。这突如其来的惊吓可能会维持个几秒钟,一直到你看清楚那其实是条绳子。
我们心中总有一股莫名的恐惧,会突如其来升高,虽然历时甚短, 但极为强烈。恐惧会影响免疫系统运作,体内会释放出令人沮丧的化学物质,而且加速老化,有人因此而心脏病发,或一夜白头。
一般说来,每人每天在有意无意之间,会受到6次左右的惊吓。有意识的包括午夜过后电话突然响起;开车时忽然有摩托车迎面而来;或是看恐怖片时有人突然拍你的肩膀等诸如此类的事。人在梦中也会受到惊吓,只是睡醒都不记得。突如其来的恐惧,对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影响。
如你所说,突如其来的恐惧,让人措手不及。因为事出突然,我们连求神念佛的时间都没有。但在惊吓过后,你还是可以深入了解惊吓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摆脱恐惧。常有不安才会突然受惊. 如果能清楚了解平时恐惧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响层面,突然受惊吓的次数及强度都会大为减弱。
一则小故事:
有个学生一直缠着一位大师,要大师收他为徒。终于大师开出条件.只要这个学生到最近的镇上亲吻一位蒙面的回教妇女,再带着棍子到森林里打回一头老虎,大师就收他为徒。其他的学生抗议,觉得这些条件太简单了。大师只是微笑,要学生们耐心等待。一个星期后,这个学生回来了,全身伤痕累累,伤口还流着血。大师问他究竟发生什么事。学生说:"我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我只不过打了一个女人一顿,也亲了老虎一口!"
恐惧对人影响之深,会让人暂时无法思考或失去理智.正因如此, 人更需要深入了解恐惧,予以克服。你们可能听过发生大火或是其他重大灾难时,人们因恐惧而四处逃窜,门开错了方向,或是跑错出口,这在平日是不会发生的。有时候在紧急情况下,人会因惊吓而丧命,惊吓使人盲目!
我希望你们能面对自身的恐惧,因为唯有如此才能提升内在的能量。人因为领悟,将欲望升华成爱.因为领悟恐惧终会消失而得到智慧.凡事压抑只会转移问题,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压抑无法克服恐惧,了解恐惧的成因,才是唯一克服恐惧的方法。
面对恐惧,能保持清醒,也能坦然面对死亡。这点极为重要,因为你所有的恐惧,都跟死亡有关。唯有努力克服生活中的恐惧, 才能逐渐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减少对死亡的恐惧,生活中的恐惧也会慢慢消失。
——本文摘自尼希亚南达上师
著作《Guaranteed Solutions》第六章
~结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