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闺蜜聊天,
我:睡午觉吗?
涛:安安睡不睡午觉决定了我睡不睡午觉。
我:现在还要你陪?她玩你睡不行吗?
涛:午觉得陪着要不肯定不睡。
我:那你让她自己玩你睡觉。
涛:那她肯定就不睡了。
我:我记得我小时候也不爱睡午觉
涛:小孩都不爱睡午觉,我是看她晚上睡得不好了,第二天就让她睡个午觉
我:她困了自然就睡呀,给人多点自由权
涛:人家不都说小孩儿得睡够十个小时吗?她经常睡不够,她觉少
我:每个人不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老被管就会失去自己的感觉,让她自由些吧。
涛:她就想自由的打游戏,看动画片儿。
跟她聊天时,让我不由有些感慨,做父母真是不容易。她们家的一双儿女,小时候都有不爱吃饭的问题。从吃奶时就困难重重,好像没有饿的时候。为了哄着吃奶,她使出十八般武艺。
虽然我个人觉得,每个人生来都有基本自我管理的觉知和能力。尤其吃饭和睡觉是最基本的生存本能。但为人父母,尤其是我们这代人,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想要让自己的每一个角色都完美,科学育儿理念的驱使下让我们把育儿教科书当作行动指南,而往往忽略了我们的孩子,即使是个小婴儿,他也是有自己的独特性的个体。
从胎儿期,母亲的情绪就会影响他。当他脱离母体,独立面对世界时,他是脆弱的,所以父母长辈们的精心呵护是必须的。
我们在养育中因为婴儿不能言语表达需求,所以只能根据我们的想法来。在超越温饱满足的前提下,力求给予更好的营养和养育,这是必然的。但过犹不及。
而这个度,最是考验能力。
小孩子被追着喂食,长大后被限制进食,是近年来最常见到的现象。
曾经网上有年轻人调侃: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同理,对小孩子来说,有一种饿叫妈妈觉得饿,有一种困叫妈妈觉得困。
妈妈们听了觉得委屈,她们确实委屈,因为她们是为了孩子好,她们担心孩子的成长因为营养不够,睡眠不足受到伤害。
确实,不能说妈妈们错了,生活中尤其家庭中很多事不是论对错的。而现阶段大量类似矛盾的出现是跟我们的社会变迁紧密相关。
这种矛盾归根结底是儿童观的进步和改变带来的冲击。最初,儿童是没有独立的人格的,这样父母拥有对孩子的绝对权利。随着社会发展,儿童逐渐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到近现代以来,儿童有了完全独立性,作为独立个体被尊重的观念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具体的生活中,我们很多育儿行为是无法如观念一般在新旧之间有立马的改变,而是在沿袭中慢慢被渗透的。
无论怎样的儿童观都谈不上好坏对错,只是不同的儿童观下必然有不同的育儿模式。
所以,如果没有澄清自己的儿童观是怎样的,必然会经常活在类似的纠结中。
我们都知道永远无法用自己的矛去攻击自己的盾,但事实上呢,我们很多相悖的观念不正是在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吗?
所以,不是要局限在某个具体的问题怎么选择才对,而是先跳出来,搞清楚你内在的儿童观是怎样的,你的日常育儿模式是怎样的,才好去决定你要不要坚持或者调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