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大强,金鸡湖畔的李尔王

苏大强,金鸡湖畔的李尔王

作者: Rayingfish | 来源:发表于2019-03-28 10:19 被阅读0次

昨天追完倒数第三集《都挺好》之后,抖机灵写了那么一个段子:

他把三个孩子和各自的家庭召集到一块儿立遗嘱,

有的还是从国外叫回来的,

他因为自己的误判变得连住的地儿都没有,

几个孩子家住谁那儿谁嫌,

然后他出现了阿兹海默的症状,

然后他发现只有个老伙计愿意逗他乐了,

然后他对小女儿说我接下来的日子都托付给你了,

他就是李尔王。

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我读得最少的一部,《李尔王》几乎是人们用来讲述年老者被亲情、伪善及花言巧语蒙蔽双眼,从而做出让自己万劫不复的决定此类案例时,百试不爽的一个例子。都不需要你真的读过“你们仨说说都是怎么爱我的”之类的经典选段,因为《李尔王》本就已经被符号化了。

就像《哈姆雷特》里那句谁都会背的独白,就像《双城记》里谁都能来应用一番的开头。

奈何苏大强的遗嘱宣读搞得仪式感太强,且1VS3的落座布局让人不免想起李尔王和他亲爱的高纳里尔、里根和考狄利娅们。

这家居和色调要是再搞得日式一点,甚至要让我想起黑泽明以《李尔王》为蓝本改编的经典电影——《乱》。

黑泽明的《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莎剧改编

当然了,这里并不打算就把《李尔王》认定为《都挺好》的“元叙事”,把开始那个段子里的角色对应一一展现开来,那太蠢了。我觉得比较“庆幸”的是(这个词就算打引号肯定也不恰当),苏大强在最后几集果然糊涂了,这才让普通观众的关注点从这个性别权力从失衡到导致的原生家庭,转移到“年老”这个老生常谈,却逃脱不掉的话题。

看过了苏大强,又联想到稍早些《老中医》里的翁泉海,我下了这么一个结论:一个人由衰老引发的愤怒(以及与之相关的多数负面情绪),未必一定源于自身肌体的病痛、心智的模糊、判断力的下降,更有可能的诱因是对身边人(尤其是年轻人)影响力的削弱、对全局控制力的下降,以及自认为的理所应当的善被解读为截然相反的恶。

当苏州苏家的矛盾中心,从童年阴影引发的性别之争,转变为女族长去世引发的年龄之争后,苏大强几乎所有从伦理层面、道德层面、经济层面和逻辑层面明显失当的行为和决定,毫无疑义地被归结为“作”。直到今晚的最后2集中,苏明玉发现父亲正在服用的药物,才发现所有的不合理都更应从病理上寻找诱因。

大一上英语精读课时,有一篇老年人自己写的文章里有句话让我觉得大惑不解,作者说“年老”这件事已经成为了一种social stigma(社会耻辱)。当时权且将这当成了老年人受到“区别对待”后的自嘲,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才发现,人们对于和情绪、精神、判断、言行相关的不那么符合多数人接受标准的体征和病症,宽容度微小到让人不寒而栗。

不能合理地调节情绪、无法做出理性的判断,无论在任何年纪,都有可能是生理病变的外部表现,而非一个简单的“作”即可归纳。更加极端、更加敏感的一些例证就不明说了,很多事儿不是用“你多和异性了解交往一下”、“你自己出去走走让自己开朗一点”,或是“我们对你这么好你还有啥可不开心的”可以粗暴解决的。

因为自以为姗姗来迟的爱情,苏大强卖掉了金鸡湖畔那套月供就要两万多的豪宅,和李尔王光凭仨女儿谁对他的爱表述得漂亮,就把他的国三下五除二分掉,本质上其实并无差别。图书馆退休员工苏大强没有治国的雄心和雄才,他很隐忍地盼到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独立王国,没有子女的横竖指摘,也没有赵美兰的鬼魂在客厅游荡。在他的国,他既是发号施令的国王,又是放浪形骸的诗人。

从苏家人的立场判断,苏大强卖房虽然势必造成折价损失,但比起分给居心叵测的外姓人,总算还是保住了“国本”。其实从苏大强登门小蔡家以“自由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表白失败,到后来衬着评弹里“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的句子落寞离去时,就应该已经是个没法做出理性判断的亡国之君了——他自己的国。

台湾戏剧人吴兴国根据《李尔王》改编的《李尔在此》

其实说白了,虽然立遗嘱那一幕,苏大强没像李尔王那样,要三个子女当面表完忠心再做判断,而是心中早有切割和分配的方案,但最终落得的结局是相似的。苏明玉和考狄利娅一样,不会因为父王不施舍一物而穷困潦倒,反倒是我们金鸡湖畔的李尔王在大儿子要回美国、二儿子派驻非洲的无奈结局下,对受尽了委屈但还最终选择爱和原谅的小女儿说:“我后面的日子就交给你了啊。”

此刻给苏明玉配一句《李尔王》中的台词最好:“当我们生下地来的时候,我们因为来到了这个全是些傻瓜的广大的舞台之上,所以禁不住放声大哭。”这一辈子似乎是苏家这场大戏中最有理由痛哭,却也最明白多哭无益的那一位,抱着神色迷离的父王,百感交集。

《李尔王》里能把“存心良善的反而得到恶报,这样的前例是很多的”这样残酷的大道理明白得讲出来,但《都挺好》终究需要一个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结尾。

就这么……剧终了?

从原生家庭的爱恨情仇,到独居老人的孤独寂寞冷,这剧的核心炮火点转移了几次,但最终无非是落到“家”的观念将所有元素倔强地黏合在一块儿时,那些阻碍所有人做出正确决断的原因,生理的、心理的、伦理的、道理的。

因为即便已是一地鸡毛,多数人还是相信“一个人要是看轻了自己的根本,难免做出一些越限逾分的事来;枝叶脱离了树干,跟着也要萎谢,到后来只好让人当作枯柴而付之一炬”。

上面这句话,也摘自《李尔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大强,金鸡湖畔的李尔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bf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