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无声告白》vs《月光男孩》——在爱和包容中长大有多重要,最后活

《无声告白》vs《月光男孩》——在爱和包容中长大有多重要,最后活

作者: 肉多多才不是小胖砸 | 来源:发表于2017-03-18 18:51 被阅读0次

       一篇小说和一部电影,两部作品的节奏都很慢,像小溪流过那样,慢慢的讲述两个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悲剧。“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在某些时刻,你得自己决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不能让别人帮你决定。”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这两部作品,所以,除了家庭父母的捆绑束缚,社会的不公平,种族以及性别的歧视,差异对待,(《月光男孩》还要包括校园霸凌,毒品交易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自我】,不管怎么样,最后决定是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自己决定的,哪怕是对现实妥协的那个你,哪怕是接受别人对你的救赎然后被拯救的那个你……只有自己能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子。

《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第一次知道这本小说是因为kindle的推荐,后来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很直白易懂的一句话,但是也很难做到。一部小说里运用了多个人的视角将种族歧视,社会生存、家庭问题、性别、人生成就和与人相处等现实问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开篇就是“莉迪亚死了,但是他们还不知道。”然后通过调查莉迪亚死亡的原因来揭示上述的问题。

在唐人街,这些冒名者的身份很容易被揭穿,大家用的都是假名,都希望不被发现。不被遣返回国,所以,他们拼命融入人群,极力避免不同。

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就学会了如何让挫伤的地方不再疼痛:用拇指不断按压。第一次按下去,你能疼出眼泪。第二次,疼痛略有减轻。第十次,就几乎感觉不到疼了。

因为我们不一样,但是又不想收到同情、好奇等目光,所以拼命的融入人群,但是融得好困难,所以我选择孤独的坚强。

她曾经学过的一条知识划过脑海:“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一个向上,另一个向下。一个得到,另一个失去。一个逃离,另一个受困,永远受困。

玛丽琳最后才意识到,她的梦想不代表莉迪亚的梦想。对于莉迪亚来说,这两个一个得到一个失去的作用力,可能就是得到母亲的陪伴、关注和爱,但是失去了自我,从那之后,她背负了玛丽琳的梦想,玛丽琳对自我青春的亏欠,她永远受困于这种“自以为”的爱之中,迷失……

他蓦然停住,把想说的话咽回肚子里:我希望我在你的年纪读到这本书。他想,如果是那样,一切都会不同;如果他知道怎么“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让别人喜欢他,也许他就能适应;劳埃德,就能取悦玛丽琳的母亲,哈佛大学也会雇佣他。他就能得到更多的“人生收货”。“我觉得你会喜欢它的。”他笨拙地总结道。

詹姆斯对于自己女儿的关注点总是建立在自己童年之上,自己的童年没有朋友,遭受了冷眼和孤独,就希望莉迪亚有很多很多朋友,希望莉迪亚快乐,有人陪伴,可能在最后他也看到了莉迪亚的问题所在,但是他从没有深究到底是什么问题,只是从自我找寻原因,可能就是因为自己与周围的人长的不一样,融不入集体,所以连送莉迪亚的书都是如何交朋友。

文中大部分都是詹姆斯对于莉迪亚的举动,汉娜是玛丽琳那次“消失”的牺牲品,而对于自己的儿子内斯,他很少有所表示,对他来说,是把心中的那道血淋淋的伤口拉的更大。

她如梦初醒,似乎有人在她耳边叫喊:你母亲死了,最终,唯一值得纪念的就是她烹调的食物。玛丽琳忧心忡忡的想起她自己的人生:一连几个小时准备早饭、晚饭,把午饭放进干净的纸袋。给面包片抹花生酱需要那么长时间吗?做鸡蛋需要那么长时间吗?单面煎的给詹姆斯,煮熟的给内斯,炒鸡蛋给莉迪亚。一位好妻子,应该掌握蛋的六种基本烹饪方式。她难过吗?是的。她难过。为鸡蛋难过,为一切难过。

对她来说,当然是可能的,她没有丈夫。她放任儿子成为野孩子。没有丈夫,没有孩子,也许这样就有可能了。“我原本也能做到的。”玛丽琳想,这句话像拼图一样拼凑到一起,敲打着她的神经,她认为它时态正确,并没有什么语法错误,她只是错过了机会而已。泪珠滚下她的脸庞。“至少我不用别人来告诉我,我想要什么。”他说,语气里的轻蔑让她退缩,她好几个月都没听到这样的话了,“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他眯起眼睛,“你呢,李小姐?你想要什么?” 我当然知道我想要什么,她想,但是,当她张开嘴,却说出不出话来。各种词句在她的脑袋里上下翻飞,像玻璃弹珠——医生、受欢迎、快乐——然后归于沉寂。 杰克冷笑道:“至少我不会一直让别人告诉我该做什么。至少我不害怕。”不,她突然想,应该是“我能做到”。

玛丽琳应该是文中“深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最明显的一个人物,当然她身上的女权主义思想也很明显,对她来说,她的人生估计也是个悲剧,自己的家庭不幸福,自己最爱的女儿死亡,自己的梦想早早的被埋葬,永远成不了医生。因为是女生,所以在实验室受到男同学的欺辱,她身上是一个怀有梦想的女人的悲剧哀歌,最后只能放弃转而把自己的一切思想强加给了自己的女儿。

此前,她根本不会意识到幸福是多么的脆弱,不知道只要你不小心,就能轻而易举地推倒幸福,让它粉身碎骨。此后,她母亲的所有心愿都变成她的承诺。只要她能留下。她一直是如此的恐惧。

从那个夏天开始,她就非常恐惧——害怕失去她的母亲和她的父亲。不久,她最大的恐惧出现了:失去内斯。他是唯一理解他们家那种奇怪而脆弱的平衡的人。他完全清楚发生过什么。他总是托着她,不让她沉下去。

从那以后,就总是这样,只要她伸出手说,别让我沉下去,他就握住她的手,不让她下沉。就是那一刻,莉迪亚想,从那里开始,一切都错了。

内斯是莉迪亚唯一的安慰,汉娜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汉南是里面最小的一个孩子,作者用她来揭示整个真相,不免有点残忍,毕竟只是一个孩子,还是一个时常被遗忘的孩子。这三个孩子都很不一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父母都心灵扭曲之下,三个孩子的处理方式和成长,内斯用天文学来帮助自己逃离,莉迪亚选择把一切错误都怪罪在自己身上,汉娜选择躲藏,汉娜很想要得到关爱,但是通篇直到最后玛丽琳知道真相的时候才抱了抱汉娜,让人很是心疼。一家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维护着脆弱的平衡和和谐,但不幸的是最后还是失败了。

莉迪亚还是死了,学游泳也是她逃离的方式,她以为她学会游泳之后就可以跟自己的母亲阐明一切真相,重新获得自我,但最后还是失败了,在找寻自我的路上……

《月光男孩》包含了更多的悲剧,种族歧视,校园霸凌,家庭问题,毒品交易,同性恋等等。整部片子的节奏都很慢,三段故事讲述了一个男孩的成长。他是不幸的也是幸福的,因为他遇到了胡安,胡安和女朋友教给了他很多道理以及最重要的爱。最深刻的应该是第三段长大以后的他全身肌肉,戴着金项链,连牙都装了保护套,金光闪闪。这是多没有安全感的一个人,才会把自己裹起来,武装到牙齿,没有信任,没有朋友,从小看自己的母亲吸毒到自己从事毒品交易,变成了自己小时候讨厌和惧怕的人。

幼年的他没有父亲的呵护,没有男子汉的精神,又因为自己的弱小,经常是别人欺负的对象,没有足够强壮的身躯,没有对抗的勇气,更没有强大的爱和温暖作为后盾。基隆是在凯文身上看到爱的,那种陪伴和鼓励,让他站起来,慢慢变得勇敢,但是在少年时的他还没有能力保护自己,更没有勇气承认自己出柜,更内心也更加孤独,他只是爱了一个自己爱的人而已,(好不想说,在结尾看到他们又在一起的时候,内心好开心,“你是唯一碰过我的人”,明明是个受说的话怎么这么攻气满满)贫穷,非美国裔、同性恋多重重压使他从一个被殴打的对象变成贩卖毒品的人,片尾母亲对此感到愧疚,希望他不要这样活,但是残酷的现实要他这样,如果当初有更好的选择,他可能也不会这样。社会的冷漠,友情的背叛,家庭的破碎,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在告诉他,唯有变得更加强大,足够强大才可以活得更好。

片头和片尾都是在月光之下,一个男孩,身上缠绕着点点蓝色的光,像丝绸般的包覆,蓝色温暖但是又寒冷,胡安说:“我曾经也是个野孩子,又小又矮,跟你一样,常常在月光下光脚奔跑,有一天,我跑过一位年迈的老妇人,我边跑边叫像个傻子一样,这位老妇人叫住我,她说,跑来跑去追逐月光,月光下的黑人男孩是蓝色的,你是蓝色的,叫你blue吧。”基隆问“所以你叫blue么”胡安说“不,只有你能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基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是谁,但是他没有勇气,没有安全和信任感去改变,他能做的就是顺应现实,成为一个现实让他成为的人。

在看这两部作品的时候,我正好看到微博上一个话题“很羡慕那些在爱和包容里长大的孩子”,一部分人认为,在爱和包容里长大的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乐观开朗。一部分认为没有爱和包容感长大的孩子虽然及早的成熟懂事,有更加坚强的性格但是少了很好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少了表达爱和处理爱的能力。但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其实长成什么样子,活成什么样子,与在爱和包容长大没用直接一定的函数确立关系,可能会有影响,但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自己做决定,执着的追求自己心中所想,还是妥协现实,活在束缚里,顺应这个世界,成为别人想让你成为的那个你,都不过是由自己决定的。可能家庭和社会对你的态度会使你沮丧、低迷、怯懦,但是成为怎样的你,还是自己做决定~

everything is up  to  you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声告白》vs《月光男孩》——在爱和包容中长大有多重要,最后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cp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