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无声告白读书
死于希望,生于灰烬-《无声告白》读后感

死于希望,生于灰烬-《无声告白》读后感

作者: 叶子洛 | 来源:发表于2016-10-25 12:33 被阅读239次

    我们终将死去,但是仍以爱的样子活在爱我们的人心中。

                  --《无声告白》读后感

    《无声告白》描述了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插叙倒叙,返回映射,时间的跨度长达两代人的半生。然而因为描述的技巧太过高超,毫无冗余,没有废笔,在17万字里放下了异常精细和繁复的情节,人性,感触。没有用力过猛,也没有拖沓,全都恰到好处。

    父亲詹姆斯,在美国生活的第二代华裔。成长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饱受因少数族裔带来的歧视和孤立之苦,内心对自己的出身和孤独异常自卑。他对自己所有遭遇的解读,第一反应永远是自身族裔带来的不利影响:没有朋友(固然因为环境某种程度的恶意,但是又何尝不是因为自己的防备和抗拒),同等情况下申请教职失利,旅行中被人注目,同事的玩笑与无心之言,逐渐长大的孩子们的孤立。最后一点是他最难以忍受的,因为血缘给孩子们带来自己成长中同样的压力和痛苦,对一个父亲来说,是他最为深重的原罪,无法救赎,也无法忍耐。所以他更为热切的想要救赎和补偿,自己的血和族裔带来的不利。甚至不能说,他是以错误的方式去补偿救赎了。他做了在他的认识中一个父亲应该和能做的事。对内斯,竭力带他融入孩子圈和学校的运动圈,设想内斯会获取他永无法获取的欢迎和众多友谊。鼓励内斯,对他施加压力,在内斯遭遇孤立时赋予的真实的同情和爱怜。然而内斯是个聪慧孤独倔强的男孩子,有着自己癖性里的独立和抗拒。尤其因为感受到父亲的期望投射,他感觉到太过沉重而无法承担,很早就开始无声的反抗——遁入他的天文和航天梦想。在令父亲失望之后,他消失在家庭生活里,几乎只活在莉迪亚的感情和视野中。

    母亲玛丽琳,是众生皆苦的另一面投射。聪慧,极高的理工科天赋,和强烈的想以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冲破母辈的悲剧。她几乎成功了,在把女性视为家庭动物的五十年代的美国,在被视为男性专利的科目上傲视同侪,上了哈佛,专攻物理化学,想成为一名医生。如果她没有爱上詹姆斯,并且在大四的时候怀孕休学的话。毫无疑问,她会成功,会成为众多男性医生中唯一而且比他们都杰出的医生,在专业领域傲视群雄,自信优雅,赋予自己的一生远远超出无数代生活在厨房里的女性的巨大价值,会自我实现,成为女性主义的一代先驱。然而,某种程度上,假如以这种视角回顾的话,和詹姆斯的婚姻与一个接一个降生的孩子们毁掉了她的毕生梦想与期待。这是詹姆斯最害怕的第二个噩梦,他毁掉了妻子的生活,仅次于他毁掉了孩子们的生活,他的血缘,他的选择,他的原罪。玛丽琳曾经试图追回梦想,试图从助教起步,试图修完她休学前的课程,然而都失败了。她的最后一次努力,离家出走上学,让她遭遇的情感和生理上的冲击,令她明白,她的生活已经根植与孩子家庭与丈夫,她的意愿无法强过她的感情。她最终回归家庭,然而内心永不满足,永远对自己现有的生活留有一个失望与痛苦的黑洞。

    父母双方的心魔和不如意,被现实与环境限制的失败,被过度放大和解读的无能与痛苦,没有出路,没有依托,于是,只能投射在孩子们身上。

    小小的莉迪亚,是个完美寄托投射的对象。母亲的离家出走,令她恐惧失去母爱,失去家庭的和睦,失去父亲的期望。女性和孩子的温柔与敏感,又如此完美的结合在她身上,使得她能够异常清晰的解读父母隐晦的期望,并且轻易的去实现——当然,在一开始。从念一本科普读物,到假装给女同学打电话,仅仅是一些微小的举动,看起来都不能算是牺牲,就能让父母如此满意,欣喜,家庭中再次充满了温暖和爱的气氛,为什么不呢?然而,这两份交织的期望是冲突的,矛盾的,并且,要求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而一个逐渐长大的孩子,逐渐开始萌发自己意愿和想法的孩子,被压迫的毫无自己的生活。青春期的女孩,开始敏锐的感觉到父母心魔给生活带来的荒谬和尴尬,爱之负担,渐渐变得苦涩,沉重如山。

    长按扫描最下方二维码,加入有书共读,组队对抗惰性

    一颗种子可以承担巨大的重力,而不痛苦,是因为它有保护,小小莉迪亚的保护是爱。可是种子总要发芽成为草,树,或者任何一颗植物,对父母之爱总要变成生命中较为次要的东西。压在种子上的重量,变成了稚芽要独立破开的阻碍,没有了爱的保护,这份压力与重量,沉重的令人无法想象。

    莉迪亚竭尽所能,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的满足父母的期望,在摩擦的血肉淋漓之时,也无声的呐喊与抗争,但是终于,一次又一次的吞下了自己的愿望和痛苦。让这个早已暗流涌动,各种矛盾和痛苦挣扎,各种分裂与冷漠憎恨的家庭,分崩离析的时刻一次又一次的推迟。

    《无声告白》像一部粉碎机,把一个看起来美满完整幸福的中产五口之家一点一点破碎,较为大块的矛盾,较为大块的失望,概念上亲情的割裂,然后把大块的矛盾又再打碎为小块,父母的矛盾,和大儿子的冲突,和大女儿的矛盾,对小女儿的刻意忽视,大块的失望也渐渐破碎成为,环境的失望,子女对父母的失望,父母对子女的失望,无处不在的失望。伴随其中的,每一份亲情都是破碎的,寄托和被寄托,成长与伤害交织,刻意的误解和隐瞒。终于,把所有的幻想和幸福美满都粉碎成微小的碎片,每一片都昭示着不幸,每一片上闪烁的微弱晦暗的光芒都印射着人性无处不在的弱点和苦楚。

    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南窗下,太阳暖暖的照在身上,看着这本书,看它慢慢破碎一切美好,自己禁不住从腔子里呼出一口又一口的凉气。那段时间,真害怕太阳下山,阳光褪去温度,现实的温暖抵不过这本书的真实阴暗。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正遭遇人生中低谷和看来无解的痛苦和挣扎。这本书从一开始层层迭进的痛苦矛盾,无休无止,让我很多次好想放下书,不愿再去领略书中人的疼痛苦楚——都已经难以负担自己的痛苦了,何必再叠加上更多的阴影。然而终于抵抗不了好奇,莉迪亚的死亡之谜,内斯的愤怒和救赎,没有任何父母之爱的小汉娜该如何成长,詹姆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婚外情,玛丽琳一次比一次激烈的崩溃,他们该如何继续生活?

    所以终于继续一直看了下去。在作者缓缓揭开晦涩的谜底的过程中,慢慢明白,这并不是一部粉碎机,其实,这是一本希望之书。

    莉迪亚在死前,已经逐渐明白,以她的被束缚的天赋能力和敏感脆弱渴望自由的小心灵,无法再去无休止的以假象满足父母的期望,她很快将面对父母极度失望的惊悚现实,唯一的真实感情寄托内斯也将离开,而她绝望中抓住的杰克,不仅不爱她,甚至对她的身体都不感兴趣。她生活中的每一部分,每一块,都是破碎失去和痛苦,然而,在人生的最深最绝望的黑暗深渊里,她并没有做出预期中人类面对痛苦的最终对抗——自杀。

    莉迪亚没有死于自杀,在最深沉的浓黑绝望里,她选择了人类最大的救赎——希望。她将要勇敢的告诉父母真相,令他们失望,将要放走内斯,她相信自己可以面对,将要学习杰克,去面对“突然发现了宇宙中华丽闪耀的各种可能性,她决心改变一切。”她的死亡,不过是她要学会游泳,从对抗自己对水的畏惧开始,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恐惧和无能。不过,她的勇气太大了,大过了她的能力,在一个漆黑的深夜,独自在湖心学习游泳,导致了她的死亡。

    同样是死亡,这样的死亡,却给了人无限的温暖和信心。我们都是无能和充满缺陷的人类,我们有着各种恐惧和痛苦,但是即使在最深的谷底,最痛的黑暗中,我们的灵魂都是自由的,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相信自己,去面对,去抗争。没有人,即使是父母兄弟爱情学业,所有的一切,都不能毁掉我们,毁掉一个灵魂和生命。能毁掉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这是人性的回归,从极度的绝望和破碎中的回归,归来的是希望和新生。

    又想起了那个古老的潘多拉魔盒的寓言,潘多拉打开盒子,放出了一切痛苦之源,然而盒底,静静躺着希望,在剧烈和无解的痛苦中,无言的救赎。

    莉迪亚死去了,但是她完成了自己的救赎。活着的人们呢?在剧烈的痛苦和冲突中,詹姆斯和玛丽琳之间从结婚以来就一直存在的疑虑和痛苦,获得了交融的机会,指向了真正的爱情——了解对方的恐惧和心魔,而仍然互相守护。玛丽琳真正理解了,把自己未完成的期望投射在孩子身上造成的后果,她以剧烈的痛苦和忏悔,救赎了自己,开始真正面对汉娜的爱和成长,以正确得多的方式。内斯,通过汉娜的眼睛和敏锐,发现了杰克对他的爱恋,发现了莉迪亚在她的人生之末决定去面对和期望他面对的现实。并且,带着对莉迪亚的无尽之爱,在人生的旅途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莉迪亚之死,以极其痛苦和难以忍受的方式,唤醒了每个人,每个在自己的心灵中封闭痛苦走入歧途的家人,救赎了每一个人——虽然,我们都期望,这种救赎,本可以不那么痛苦和剧烈,活着的莉迪亚会以和缓和平静的方式,慢慢的完成他们的救赎。当然,也许,这种方式,永无法唤醒他们。人生的无限可能,展现在活着的人眼前和心中,不止是莉迪亚的家人,还有,在南窗下读书的我。

    有一天,我们终将死去,惟愿,能像莉迪亚一样,留在爱她的人心中,以爱的方式存在和救赎。

    而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选择相信希望和自由,存在于自己的心灵之中,无论在现实中它受着怎样的束缚和痛苦。

    在阳光满布的南窗下读一本希望之书,是人生最美好的体验之一。无声告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死于希望,生于灰烬-《无声告白》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er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