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唐斬,一个梦想以文字为业的读书人,这是我的第 313 篇个人原创,欢迎关注。
![](https://img.haomeiwen.com/i4432747/8d626a30e12aada1.jpg)
《影响力》读完了,著名且经典的心理学著作,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据说股神巴菲特在读完此书之后,当即给作者赠送了一股自己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价值几十万美金的股票,随后又给所有家庭成员每人各送了一本。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人类,我们的确太不靠谱了,非常容易受到别人有意无意的影响,从而做出也许最有利于别人的决策。因此如果你想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别人施加影响,那么你可以从此书中学到不少实操技术;如果你不想被人蒙蔽,也可以从中学会如何预防,虽然这种预防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奏效。
全书共讲述了六个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分别是“互惠效应”“承诺和一致效应”“社会认同效应”“喜好效应”“权威效应”以及“稀缺效应”,它们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日常的判断和决定。稍微懂点心理学的人,都可以利用这些效应对我们进行神不知鬼不觉的操控。并且当我们被操控以后,自己往往意识不到,还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出于我们的自由意志。
比如“互惠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先收到了别人主动给出的好处时,一个心理机制立马就会被激活:作为一个善良且正派的人,我们应该回报给对方同等的善意。你在节日或者生日当天收到了别人的礼物,那么你很容易想到下一个节日或别人的生日时,同样也要主动关心和问候别人。我曾经独自走在路上,因为接受了推销员的“免费”赠品,最终莫名其妙地买下了当时我并不需要的他们的产品,回家后才反应过来。这些就是典型的“互惠效应”。
![](https://img.haomeiwen.com/i4432747/43cc4ee6f0d59451.jpg)
书中还举了一个更夸张的例子。1985年的埃塞俄比亚深陷内战、连年干旱和经济瘫痪的泥淖,饿殍遍地,民不聊生。但即使在如此水深火热的情况下,他们的红十字会还决定向墨西哥捐赠5000美元,以帮助当年墨西哥城地震中的灾民!究其原因,是因为在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墨西哥主动向他们提供了援助。哪怕再苦再难,我们也要报恩,人情债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竟然可以这么大。
还有“承诺和一致效应”: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或者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别人只要令我们做出了某种“承诺”,即使它并非出于我们的本心,我们也很容易遵照执行,因为在内心深处,没有人愿意接受自己是个言行不一的家伙的结论。公司里你所在的部门最近来了一个新人,他很热情地跟你打招呼,说自己在这里肯定会有许多不懂的地方,以后还要请你多多帮忙,你随口答应下来。那么下一次当他真遇到麻烦事找到你时,你当时即使并不方便也不太可能会拒绝,因为在此之前你已经做出过相应“承诺”,你不愿“打脸”。
有些情感PUA受害者就常常中这一招。他们在感情开始阶段会不断被对方要求给出某些或大或小的具体承诺(比如“一直爱对方”“无论什么情况都不主动提出分手”之类的),当自己付出得越来越多,承诺也越来越重时,他们就掉入了被操控的陷阱。严重的会为此自残,甚至自杀。心理操控对一个人的影响就可以这么大。
如此不靠谱的我们当然就很容易被掌握这些原理的人所影响和利用,尤其是消费社会里的各类商家。其实真正厉害的商家都是运用心理学研究结论的高手,他们绞尽脑汁地把这些原理运用在产品设计和销售中,以此完成对消费者的影响和控制,最终达到提高销售量的目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4432747/2d26c3b8a4166a62.jpg)
为什么超市里性价比最高的商品永远不会放在货架上最触手可及的位置,而是多半在要么最高要么最低一格相当隐秘和不好拿的地方?为什么销量最大的商品永远不会摆在入口处,而是在一定需要穿过大半个甚至整个超市的遥远角落?为什么许多商品的标价一定是9.9、99.9、199这样的数字?所有这些细节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随意决定,它们背后都有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论作为支撑。今天人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各类手机APP同样如此。
因此我有时会想,人类是否真的有所谓“自由意志”?还是我们仅仅只是基因意志和各种心理效应的傀儡?这事直到今天都还没有科学上的确切答案,我很期待谜底被揭开的那一天。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像心理学这样的学科应该成为中学通识课程。不管什么人,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掌握一些相关知识在我看来都是完全有必要的,就算我们不用它来操控别人,至少也可以在别人对我们使用这些花招时轻易识破。“别来这套,哥们儿懂。”江湖险恶,多一样防身的武器总是好的。
无论是认识别人,还是认识自我,心理学都有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工具。既然如此,那就早日读起来吧。
《如是我闻》
你可以在所有的时间欺骗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时间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
——林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