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灯下漫思|《为官之道》第一章 “学而优则仕”

灯下漫思|《为官之道》第一章 “学而优则仕”

作者: 张行無涯 | 来源:发表于2018-10-06 21:45 被阅读102次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几千年来,这一句话萦绕在的读书人耳朵根儿前,大家都很熟悉。
    那什么是“学而优则仕”?

    一般人的解释是说,你把学问做好了,甚至于在偏窄一点,你求学阶段成绩很好,你就应该出来做官。

    真的是这样的吗?

    这一句“学而优则仕”里面有三个重点,你抓住了吗?

    一个是“学”,一个是“优”,一个是“仕”,而真正关键的在那个“优”字。这个“优”不是好坏的意思。“优”的意思是你有余力,还剩下力气来为人民服务。这里的“仕”也相应解释成“为人民服务”。

    那个“学”就更复杂了。不然如何能够担负起“为人民服务”的大任?所以,绝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学习、学问”。

    “学”最起码有三个要点:

    • 第一个,慎选所学的东西。
    • 第二个,学一定要跟思摆在一起。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第三个,融会贯通。

    “学”有三个层次:受之于人、得之于己、敏而好学。

    “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受之于人。
    就是说我自知很粗浅,得到一些知识,我没有能力判断,我就暂时接受,然后提高。

    第二个层次,得之于己。
    你要把它变成自己的,这就需要思虑,就要深入探索、比对、请教,然后找到一个自用差不多的路子。

    最后一个层次,敏而好学。
    就是说你的底子够了,免疫力很强了,可以慎断是非了,你很谨慎,不会人家听了就相信,也不会人家听了就不相信,你才可以广泛地去了解。


    以上是做的书摘。以下开始漫思。

    最近读的书籍和文字并不算少,但是真正能落到笔头上公布在简书上的文字却越发少了起来。

    这是怎么了呢?最近读的大多是传统的经典,偶尔有点思绪随风飘散,似乎如燕过湖面从未留下过丝毫痕迹一样。

    又想到,孔夫子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只是集大成、述而不作。那么,两千五百年后的我,尚没有学到什么的到肚子里去,又从何吐露自己的心得体会呢?

    难道要我没什么人生体味,却要做“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一样的事情么?

    然而,又读到韩愈的《师说》,其中有此一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孔子这样的圣人尚且不自画限,师无常师,那我作为今之众人,是不是也应该用文字好好记录下当下自我的思绪,以期待未来的自己能够比现在的自己思虑的更深远、广博,比现在的自己更能清晰地觉察自己,并用舒畅的文字载上一笔,留作人生旅途的记号呢?

    虽然,我并不期待自己趋圣脱凡,但至少别“愚益愚”吧!

    从当前的“受之于人”阶段,逐步领受圣贤的教诲,积累一点一滴的体会来达到“得之于己”的层次。最后通过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不渝的好学精神,期待自己更早一天达到“敏而好学”的层次。

    其实,用现在的话就是“实事求是”。

    大家也很熟悉,《中庸》里面就有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只要完成这五个步骤,实事求是就在眼前。

    可是,博学之前,需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习”打好基础才可以开始实事求是的探索过程。

    这个就来源于中国的师承基本要求,其强调有三:

    1. 只能听我这个老师讲,其他人的都不能听;
    2. 你所看的所有的书都要将过我的同意;
    3. 从前所学的一概不承认,全部从头再来。

    以上“约法三章”大多需要守一定年限,否则就谈不上师承了。

    我想,以前的师承有这些说道,总会有他的道理,就看你要不要选择相应的师长来接受传承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灯下漫思|《为官之道》第一章 “学而优则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fk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