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不断的失败中成长到最后的胜利

在不断的失败中成长到最后的胜利

作者: 红柳与沙狐 | 来源:发表于2020-01-29 18:47 被阅读0次

    在不断的失败中成长到最后的胜利

    1753年,乔治·华盛顿年仅21岁,此前没有任何参军经历。但在弗吉尼亚大庄园主费尔法克斯的极力推荐下,他得到了英国弗吉尼亚总督罗伯特·丁威迪的任命,成为了弗吉尼亚民兵团少校。一个伟人的成长生涯正式开始。

    “法印战争”拉开序幕后的1754年,美洲大陆上爆发了一场很小的战斗,后人称它“朱蒙维尔幽谷之战”。战斗的一方是弗吉尼亚民兵团和当地印第安部落武装组成的联军40余人,指挥官是少校乔治·华盛顿。另一方是法国路易十五派往美洲和印第安人谈判的军事代表团30余人,指挥官是朱蒙维尔爵士。

    华盛顿少校和印第安武装一起在一个阴暗的幽谷狙击了由朱蒙维尔爵士带队的法军,仅仅15分钟,法军被全歼,十余人被打死,其余人全部被俘。然而接下来的事,彻底脱离了华盛顿的掌控。印第安部落首领,被称为亚王的塔纳查理森割下了受伤被俘的朱蒙维尔爵士的头皮,然后杀掉了他。跟随塔纳查理森的印第安战士割下了其他俘虏的头皮,然后杀掉了他们。这场屠杀,华盛顿只有旁观的份。这在标榜现代文明的西方世界无疑是极大的耻辱,好在费尔法克斯和罗伯特·丁威迪伸出援手,让华盛顿成了战斗英雄,还晋升他为上校。而华盛顿坦然接受了这一切,他并没有被自责、悔恨这些无聊的情绪捆住自己前行的脚步。

    随后,上校身份的华盛顿主张建立了尼塞西蒂堡,并负责那里的防务。此时,塔纳查理森意识到英军要染指俄亥俄州而不仅仅是驱逐法国人于是他带领自己的武装力量离开了华盛顿。华盛顿瞬间势单力孤,随即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一次惨败,在法军的进攻中,他的部队有三分之一的人死亡或重伤。最终,他不得不接受了法军的条件,向法军投降,撤出了尼塞西蒂堡。然而,这彻底的失败通过费尔法克斯和丁威迪的影响力变成了一次“尽管高贵却无果的努力”。但华盛顿年轻气盛,他不愿意承担战败的后果而被降低军衔,于是选择了辞职。

    然而1755年,当英法再次于北美大陆开始角逐的时候,华盛顿放下了一切失败的包袱,他甚至甘愿以侍从武官的身份加入了布拉道克的英国正规军部队,继续驱逐俄亥俄州的法军势力。但这位在欧洲受过正统军事训练的军官不能因地制宜适应北美的地理特征和印第安人的作战方式,最终酿成了莫农格西拉大溃败,1300人组成的英军和北美联军死伤高达900人,布拉道克本人也因伤重不治,死于撤军途中。在莫农格西拉溃败中,华盛顿担任了一个出馊主意的角色,战败的主因就是布拉道克采纳了华盛顿的建议选择了错误的进军路线和分兵冒进的策略。但他最终没有承担战败的责任,反而因为在溃败时能收集残部、有序撤退的积极表现又一次赢得了声誉的积累。人们甚至开始称赞他是“莫农格西拉的英雄”。因为他不会为失败所动,他不会因为去考虑谁的过失、谁的错误而放弃当下的努力和应该去做的事情。

    同年8月,华盛顿成为了弗吉尼亚团的指挥官,年仅23岁。他综合了英国的正规化训练和印第安式的灵活经验来训练部队,开始逐渐有所建树。

    然而华盛顿早期的军事生涯除了前三次的不成功以外,最后一次也还是无法称之为胜利,那就是1758年的福布斯战役。在福布斯战役前期,他甚至因为自己的进军路线不被采纳而消极应对上级,他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又是弗吉尼亚军团在混乱中互相开火,他英勇地制止了双方更严重的自相残杀。包括最后拿下迪凯纳堡也是在法军弃守的情况下兵不血刃占领的。他一直在犯错,但他一直能够吸取教训,不犯同样的错;他不断经历挫折,但他能够一直冷静面对当下需要去面对的事情。

    华盛顿的军事生涯分为前后两阶段。前半段的军事生涯像是有惊无险的军事学习。第一次被塔纳查理森绑架屠杀了数十名法国人,这对他的军事掌控力敲响了警钟;第二次尼塞西蒂堡投降是让他要学会正确预判双方力量对比;第三次莫农格西拉大溃败是让他学习实际战术的应用;而第四次迪凯纳堡的侥幸胜利让他开始意识到军事胜利可以是政治筹码,但不能为了政治筹码采取军事行动。后一阶段就是我们更为熟知的独立战争阶段,在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指挥的北美联军一直败多胜少。就和他前半段的军事生涯一样,他没怎么赢过,但他却是最后的赢家。正是因为他前半段军事生涯的所得才让他在后半段的军事斗争中从来没有去努力什么“大胜”、“彻底的胜利”,他能坚持住、耐得住只往一个方向去努力,那就是不要输到彻底失去机会。相反,如果在华盛顿前半段军事生涯中他输不起的话,那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应该就不会有他了。同样的,如果前半段的军事生涯一直是顺风顺水、高奏凯旋的话,那他也就注定无法承担独立战争那样以时间和空间换取真正胜利的伟业了。

    所以说,输得起才能赢,只有不断的失败才能让我们学会什么是导致失败的原因,才能让我们少犯错。当然更重要的是面对失败的时候得能留住自己的一线生机,就像李鸿章帮曾国藩将上书中的“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一样,曾国藩如果输到连参战的机会都没了,那任谁也就都没法帮他了。

    没谁是能始终赢下去的,如果有那等他的最后胜利可能就是英年早逝。凯撒、亚历山大、卫青、霍去病等人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不断的失败中成长到最后的胜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hb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