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不争?

作者: 288df9f3c88a | 来源:发表于2018-10-10 20:27 被阅读0次

            去年曾读到英国诗人瓦特兰德的一首小诗  Dead or alive,生与死,杨绛先生的翻译可谓入木三分:我不和谁争,谁和我争我也不屑,我爱自然,其次是艺术,我用生命之火炙烤着双手,火萎了,我也走了。                          初读一句只感到诗人的狂妄,再读之,顿感诗人对文学艺术的真诚:人生一世,若能领略到真正的天下之美,生命之火将息,又何所惧。                                                                    读诗初能想象出诗人兰德的影子,翻阅诗人的生平,心中又多许多感慨。                          兰德出生在1775年的英国,工业革命与启蒙运动齐头并进,英国文坛繁荣一时。兰德出生贵族,自幼钟情于自然,善于思考,热爱儿童,培养了他的人文情怀。他的艺术天赋和才华极高,他甚至用拉丁文语写作,再译成英语,追求语言的简洁、韵律,可谓是才高八斗。                                                              但即使才高如兰德,在英国文坛人才辈出的年代,也是失意的:兰德与当时的桂冠诗人华兹华斯同代。但兰德在他的时代,作为一个诗人几乎没有什么地位。兰德在文坛的失意并没有减少他对文学的热情,他继续创作,正如他在1850年写出的小诗《生与死》,那时的他已经75岁了,人生一切皆已看透,正如诗句中所写的:我不和谁争,谁和我争我也不屑,是作为文人对自身创作的坚持和自信;我爱自然,其次是艺术,是诗人作为艺术家深知艺术来源于自然,对自然的深情表白;我用生命之火炙烤双手,火萎了,我也走了,是诗人对生死的看淡,在他心中,自然,艺术以及对艺术的追寻,早已高过生命的长短。令人感叹。                              争与不争,兰德在诗中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对自我价值的追寻是为争。庄子反对任何社会进步的无为之说不是今日年轻人的标题,我们应当为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争,一个不会争而一味求所谓 佛系 的青年是消极的,一个不为自身民族前途命运争的民族是无望的。恰如四五十年代德国兴起的“吃潮”“冰箱潮”种种丑态,西方文化俨如消失殆尽,而四十年后的德国,却是一个连底层扫街工人都可以每年出国旅游的国家。诚然,是竞争心推动了社会进步,让德国披上华丽外衣东山再起。对自身价值实现的争,是争的真谛所在。                                                                            对自身名利,私利的敢于正视和勇敢放弃,是为不争。兰德一生在诗坛上并不出名,却能抛下名利继续审视自然之美坚持创作,是不争的典型。苏东坡在王安石变法相争无果、乌台诗案被贬后,没有再去纠结变法是对是错,没有再去竞争谁能在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是欣然离去,在赤壁之处高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泥泞小道大喝“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是逃避,而是他知道,竞争所带来的后果必是两派对立、政治腐、败,民间亦再无安宁之日,既不争可换自身安稳,也算换得政治的一时清明。如此的不争,是为不争之真谛。                          争否?不争否?

    争?不争? 争?不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争?不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mm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