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成为人们口中的“应届生”了。
然而此刻的我,虽然身处在广东Top1的985高校,有着令周围人羡慕的前5%的绩点以及拿着某大型集团为期两个月的实习证明,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四生活,却仍然觉得迷茫不安。
同大多数人一样,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更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
大学前三年,我一直过着打卡式的生活。
要有好看的绩点,要拿到奖学金,要考英语证书、韩语证书、计算机证书,要参加社团活动,要参加比赛,要出国交换,要找到一份实习,要拿到保研资格。
我天真地以为,只要把这些做遍,那我的大学生活就是成功的。
可是当忙忙碌碌过了三年,成为别人严重艳羡的“好学生”之后,为什么我会对未来感到如此焦虑不安、不知所措?
大三下学期,当我发现周围的人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奔波 —— 或是废寝忘食备战考研,或是联系中介申请留学,或是奔波在各家公司的实习面试中时,我却发现自己仍孤零零地站在原地,不知何去何从。
在极度抑郁不安的日子里,我开始认真审视我大学三年的生活,试图去寻找我所有迷茫痛苦的根源。
人生似乎总是这样,快临近终点时才明白出发的第一步要怎么迈。
在自我的不断反思中,我发现我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
我此时的茫然和纠结,都是因为,大学三年,我过得太努力了。
害怕成为“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大学生”的我,每天都要求自己像打了鸡血一样、充满斗志地去生活,尽可能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在“打卡事业”上。
大一的时候为了备战BEC,我连续三个月每天六点半起来和朋友一起进行口语练习;
为了准备一场社团比赛,我可以和社团成员整个周末从早上9点讨论到晚上10点;
有时候甚至只是为了准备一场毛概考试,我可以一个星期不眠不休背完整本毛概。
这三年,我活得太用力了,哪怕连有时候在微博追追热点或者刷刷剧,都会觉得有一种罪恶感。
可是我没有意识到的是,这样紧张忙碌的生活,其实是另一种浑浑噩噩的表现。
一直以来,我都是在努力去满足外界给我设定的标准,每当我成功实现某一外界的要求,我会感觉自己内心多了一份安全感,感觉自己是走在正确的轨道上,也相信这一条路肯定能把我带来理想中美好幸福的未来。
可是,我却从来没有认真想过,或者说不敢尝试去问问自己,自己到底喜欢什么?究竟希望有怎样的一个未来?
其实,大学三年,我一直在用努力去逃避自我探索的可能。
因为害怕自己去做决定,害怕去承担犯错的后果,所以宁愿按照世俗的标准去规划自己的生活。
外界告诉你,要好好学习。但是自己其实并不知道这么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当时的我不明白,知识不过是工具,没有具体的使用目的,只不过是垃圾。
外界告诉你,要好好完成社团活动任务。但是在每一次活动结束,自己筋疲力尽的时候,心里却总是有一种隐隐的空虚感,不知道自己从中收获了什么。
然而,好看的成绩总是能平息自己内心的空虚和不安。自己愿意去相信,这种努力是正确的,是会有回报的,因此不愿去细究内心身处会感到空虚和不安的原因。
可是,到了大三下学期,蛰伏了三年的焦虑、茫然、无措都浮出水面。
你不得不面对自己过了大学三年却没有找到自己人生方向的现实。
在困顿中,你才幡然醒悟,所谓大学里必须重视的事情,成绩、证书、奖学金、实习,都是虚的。大学四年,只有一件必须完成的事情——探索内心的渴望,通过不断试错,不断排除选择,找到自己未来前进的方向。
如果人生可以重启,我会告诉刚上大学时的自己——
要学会屏蔽外界对你的期待,不要害怕自己去做出选择,如果对什么事情怀有热情,那就应该无所顾忌地去追随它。就算最后结局并不如意,至少你在试错成本最小的年纪,替未来的自己排除了一条错误的发展道路,而不是等到年过半百再懊悔当初的选择。这未尝不是喜事一桩。
当时的我,喜欢刷微博,却不敢尝试开个微博号自己经营一番;喜欢看b站,却不敢自己剪一个视频上传;喜欢刷知乎,却一道题都没有答过;喜欢看电影,却没有在豆瓣上认真写过一篇影评。
有兴趣,却没执行力,只是因为我害怕做这些会显得不务正业。如果我这些都没做好,最后大学一事无成怎么办?所以我选择了最稳妥的道路。但是路走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对所做的事情并没有特别大的热情,而对未曾做过的事情仍有放不下的渴望。只是,这个时候,我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尝试和试错了。
所以,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能够勇敢地在大学生活中去追随自己的热情,去做你感兴趣但是迟迟不肯去做的事,真正有目标有方向地去努力,而不是随大流过着看似“正确的”大学生活。
毕竟知道奔跑的方向,比用力奔跑,更加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