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有个姑娘,挺大个人了有一憾事:不会骑车。直到去年生日有人送了一辆折叠车,这才上手学骑车。前一阵子集训几天总算是学会了,从此欲罢不能,甚至在另一同事家的例行聚会都变成了小区楼下的骑车训练。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段话,深以为然:
骑车原来是种修行。是我难得的唯一能啥都不想、只专注于躲车躲人的美好时光。
可不是怎的?
记不清是几岁学会骑车的了,小学一二年级?那时住在郊区姥姥家,用我妈的26女车练习。人小车大,自是不大能扶得住,晃悠不止。当时已经能骑上一小段,平衡感仍是欠佳。后来回到城里,我爸不知从哪个朋友那淘来一辆20寸的童车(18寸?记不清了),这才算正式开始学习骑车。这车小了不少,有个织绒的座套,褪色的红漆和红色轮胎,还有一对吊刹。从此告别了从幼儿园开始就坐的28大梁,正式自行上路——最开始也是我爸跟着的。
记得头一次上路,和所有初学的孩子一样,我在前面骑,爸在后面扶。然后我也和所有初学者一样,见到迎面走来的人,心里想着要躲,手上却是摆正了方向一头撞过去。现在明白那是太用力所致,小时候怕只有一阵惶恐和停下来不住地道歉吧。
那时家里冬天冷,小小的厕所密封不严,洗澡水放足了也还有冷气从门缝里透进来,后来就去老爸同学工作的一个热力站洗澡。从西直门到阜成门不算远,我便骑车跟去,洗过一身舒畅,在人家的后院里骑车一圈一圈地不知疲倦。在家的话,就到楼下胡同里去骑车玩,那时胡同里还不像现在这么多汽车和电动车,顶多是有点小孩疯跑,实在比现在安全多了。一趟一趟,骑得飞快。有时还跑到胡同里的堂姐家去玩电脑,把车往大杂院里一搬,和现在开车去朋友家楼下是一样的感觉吧。
那个时候只知道疯骑,什么姿势一概不知,蹬得快就行。伴随着这辆车,也算开始明白了些基本的机械原理,知道了怎么摆弄链条,看会了老师傅补胎,打气要慢不能快之类的。现在的小孩,别说这种破车了,捷安特童车都烂大街了,甚至还有骑Trek的,有钱的娃娃真多啊。
中学是自行车的战场,对于“好车”的启蒙也是这个时候开始的,捷安特在中学车棚里的地位,不亚于小区地库里的宝马。初二从家门口的车店里买了辆杂牌的单速车,自此也日日骑车上学,风雨无阻,现在想想,当时连下雪天都敢在校门口一路滑过去,如今可是再没那个豪气了。为了骑这车上学,暑假里还在姥姥家又集训了一阵子溜车,老人家的理由是:你不会溜车,怎么上车呀?到了学校大门口不得溜车下来吗?
原来“溜车”这个动作已经从老辈人的时尚变成了一种操作规范。如今骑得越来越专业,倒是知道溜车这种方式并不安全,而且对于初学者来说一点也不易上手。不会骑先会溜,想从溜车直接上车,那少不了要摔车。单脚撑地的启动停止方式要安全得多,也利于培养初学者的车感。现在每次看到有小孩学骑车,家长在一旁催着从溜车练起,我都忍不住上去比划两下,让孩子从蹬车开始,先会骑了再说。至今上路最怕的除了逆行的电动车,就是到了路口红灯直接跳下车的女士,这种上下车方式对后车实在是太危险了,双脚着地意味着放弃了对车的控制,不但自己不能马上启动,也为后车制造了隐患,何况在寸土寸金的自行车道,站在车边扶车要比单脚撑地多占好大一块空间,更不利路上的通行效率。
说回中学的第一辆车,那车骑了不过一月就丢了,猜是院里施工的民工晚上给顺走了。又买了一辆一样的,总算是骑住了没再丢。蓝色和银色相间的车身,那个隔一阵就会松动的中轴,骑久了开始哐哐作响的头管,都不负它不到200的价格。一次链子掉了之后老爸给拆掉了一节重新装上,这下倒是不再掉链子,只是脚下紧了不少。所谓没丢过自行车不是北京人,所幸我只丢过这一回,可见还不够local。
骑着这辆车出过一次车祸,也是长这么大头一次和汽车撞上。一个周六去上辅导班,在惯常走的月坛北街和南礼士路交界路口左转,红灯的最后几秒斜穿马路,正赶上主路变灯汽车起步,直接仰面横飞,摔倒在地。那一瞬间看着天空倒在地上,撞歪的车把顶到了肚子,一时倒地不起。撞上的那辆车是富康还是捷达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司机手机是个3310,叫了老爸过来去旁边的儿童医院照B超,结果俩老爷们儿对着B超的图像,开始讨论这里是肝这里是肝上的白管不好煮得用高压锅……用那个时候的话说,我倒——也确实是倒在床上。这都是亲爹么? 自那以后骑车小心不少,闯红灯也变得谨慎许多,没把握的绝不逞强。
撞过的车不久骑,中考过后就拿着奖励跑去买新车。那时已经有车店开始攒车,看着店里的各种零件一概不懂,只知道要弄辆能变速的车。于是平安里的小店用最便宜的零件给我装出一辆漂亮的蓝色18速车。杂牌零件自然毛病不少,敲中轴盖敲到家里的一字螺丝刀崩了口,最简单的那种变速器也永远不能痛快地变到位。唯一值得炫耀的是那燕把——攒的时候不懂,只知道要这不是直把的燕把好看,谁知要了个最宽的大燕,现在想想,恐怕是攀爬的街车才用得到那么宽的车把吧?
一年后的暑假握着压岁钱去换件,这才有了仿冒的闪电大盘,台湾的中轴,中燕把和最重要的Shimano Alivio指拨,那时流行叫手闸联拨,是“好车”的标志。自此以后除了换过若干内外胎,这辆车一直没出过啥毛病,甚至还在正式踏入“骑行”领域时带我去了一趟天津。前年买假行僧五之前,把它在豆瓣上出了,不知现在为谁服务?新主人还会在每次下雨后一根车条一根车条地擦它吗?
这辆车跟着我在大学的夏天夜里刷过几次三环,当时不知怎么想的,就是想夜里骑车溜达溜达,三环这个略有挑战性的项目就这样提上了日程,最快的时候四个小时一圈,慢的时候要五个多小时。如今换了公路车,这个时间怕有两个小时就够搞定了。48公里,对不常骑车的人是个不短的路程,对我倒是一种独特的乐趣了。
这辆车完成历史使命之后,也是我正式进入“骑行”的日子了。中间穿插着大学里骑的一辆飞鸽,是老爸当年骑过的,在大学里被我用丙烯一通狂涂,大花车甚是出名了一段时间。如今闲置在楼下车棚,也许该哪天推出来收拾一下?
2010年的清明节去骑了一趟天津,在103国道上被同行的迪卡侬虐得不行,我卯足力气也只能骑到25KM/H的速度,而同行的哥们儿轻松超过,那时就起了换车的念头——怎么着也得有个在长安街能骑到30的车啊!在网上狂查一通,从同去天津的车友的迪卡侬,到满大街的捷安特和美利达,以及比较少见的UCC和一些国产牌子,最后相中了小众的骑行者假行僧五。怎么说呢?自行车这个东西,除了车架以外,一万以内价位的车,基本都是各品牌的大套件搭积木,调校不难,所以只看车架设计功力,同价位谁用的套件高级一点厚道一点,自然就是性价比高一点。而假五就是胜在了这一点,3000价位上全套的Alivio,主要配件都是大牌的好货。我买东西有个习惯,只要这个品牌做工用料足,在宣传上有诚意,即使是不知名的品牌也会青眼有加。就这样,最后定下了一辆白色的假五,卖掉旧车的第二天就去提了新车。那天是端午节的假期。
假五北京的店面在马甸桥的小公园里,是个茶社,平时做做组装,做骑行者品牌的代理。骑上新车出了小公园的门,第一感觉就是这车骑起来好轻!从来没骑过2000块以上的车,一下就比出了区别。轻便,中轴扎实,变速果断灵巧,花鼓声好听——至今骑了两年,一上路后花鼓还会发出清脆的“哒哒哒……”声,而同事比我晚买的ATX690,花鼓早就没声了。进入“好车”的领域,才知道一山还有一山高,新街口的闪电车行,同样配置的车要比G和M家贵出一倍,什么时候弄辆它家的公路或者Tern的小折,也算一个烧包心愿。
山地骑了一年多,刷街上山也去过几次,见识了骑车这个圈里各种不同的人。隔年十一打算跑趟长途,在网上一通招呼,没成想居然聚齐了十个人同行,浩浩荡荡大队奔了青岛。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长途,5天赶到青岛,收获的是编队的经验,骑车的朋友,出门的美好……其实在心里对于骑长途一直是有这么一个想法的:这个国家我所知太少,务必去看一看这个国家和路上的人。
熟悉的天津,糟糕的河北道路,阔气的山东,热情的山东旅馆小老板,青岛的坡路和海滩,崂山的涛声。上路你才能见到这个世界的样子。
待到去年,又和几个骑车的朋友相约上路环湖,青海湖已经成为进藏前的骑行圣地,强度相比去青岛其实也算减轻了一些,路上的风光已被说得太多,唯见天高地远,世界广大。
今年公司outing去了新西兰,在Queenstown的一个下午,还租了辆自行车沿着湖畔小道骑了一阵,直到在异国他乡骑上车,才觉得确实是接触到这个国家了。就像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打车不算本事,坐公交找到目的地才算是认路。
现在?我在做环岛计划,去尝试台湾中学生的毕业旅行:自行车环岛,去那个骑行环境数倍优于大陆的地方,继续车轮滚滚。
无论是小时候第一次骑车,还是如今换了假五上山放坡,或是Fit公路车奥园狂奔,那种依靠自己的身体带来的速度感都不能忘怀。骑在车上听风在耳边吹过,感受着车轮从路面传来的振动,那是驾驶汽车永远无法感受的快乐。
骑车会让你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然后不断挑战它,依靠自己的身体而不是机械外力获得最大的速度快感。
骑车时所拥有的专注无可比拟,除了凭借本能去平衡身体,躲避障碍控制速度,剩下的思维都可以用来集中思考,在这个不断被各种媒介打断的时代,这种专注已经越来越难得。
唯有骑车,不可辜负。专注难得,风声不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