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到网上那一堆堆的70后回忆,心中不免倍感酸楚,时间如流水一般,过了,过了,不用说回头看看的功夫,就连眨眨眼,留个神儿的间隙都没有,就这样70后的人也开始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不惑之年。儿时的玩伴、老师、生活、学习、经历……往事不堪回首,却依旧历历在目。
记忆里,一共在三所小学就读,先是在自己村沟东的村小上幼儿园,房子是土坯的,棂子窗,土地面,干时尘土飞扬,湿时泥泞不堪。学校不提供桌凳,自己从家里拿一个凳子当书桌,坐在自己准备的小板凳上学习。后来上一年级时,俺村的学校取消了,便到只有我村三分之一大小的西岭上学,西岭小学真像个学校样。老远就能看到操场中央的五星红旗,随意破旧,但依旧随风飘扬。第一次踏进校门时,才发现,这个学校真的好大。校门高大,校园宽阔。正北面一排红砖红瓦的教室,扯东到西共四个教室,时间长一点才发现,最西侧的两间是幼儿园(育红班),中间两个大点的教室,一个是一二年级教室,另一个是三年级教室,最东面的两间房,就是老师办公室了。所有的房子都玻璃窗,玻璃门,最关键的还有课桌, 一进教室,大家变欢呼雀跃的吆喝着,再后来,我们搬家了,我转学到了香店中心小学。那叫一个大啊。
刚上小学的毛孩子,一片耍心,哪还记得学习哟。上课从窗户里往外端详,到底哪里好玩,下课不必说了,各种各样的玩法。男孩子跑跳滚打,你追我赶,打包、弹溜溜蛋、踢锅……女孩子踢毽子,跳皮筋,跳房子……
下课疯玩,也不是为所欲为的。为了迎接检查,村委帮着在校园中央用两块大长石条架起一根长竹竿,国旗是永远固定在上面的,要换,就得请村里人出义务工,几个壮汉拆开固定铁条,慢慢放到旗杆,挂上国旗,再喊着号子扶起来。于是,旗杆旁边是不能长期逗留的。
旗杆的左右两侧,是篮球篮干。村里找木匠,用破门板子做了一副篮板,用漆成白色,在用和油漆认真的画上了投篮准线,篮筐是用钢筋弯出来的,球篮的立柱是村里找来两根洋槐树木头,固定好篮板,然后深埋在地上。篮球全校就一个,可不是随便能玩的,篮球只是三年级同学的菜,每每这时, 一二年级的孩子们只能围在边上看,三年级老师当裁判,三年级同学打篮球,有时候,球员不够,就从二年级中选个子高大壮实的同学当替补。我自然不在替补之列。校园东南角是一架大秋千。两侧各用两条大圆木交叉固定,并深埋在土里,顶上横着的木头上垂下两条大粗绳子,我们的手是握不过来的。托板固定在绳子上。秋千虽好,最多的时候可以一下子端上三四个孩子。世上最没底儿的事有三件:飞机,坐船,大秋千。老师一再强调,没有老师的监督,不得打秋千。于是上学期间,秋千是在沉睡的,谁也不敢过去。想打秋千了 ,只能是早晨早来,放学晚走,过过瘾。
踢锅时,老师说别扔着别人的眼;追逐嬉闹时,老师专门安排了眼线,不停叨叨的,放学站路队时,老师就守着全校同学点名……哪怕是谁上厕所把尿撒在厕所沿上了,也要被点名的。
经过长期摸索发现,学校里,最令大家感到可肆无忌惮玩耍的,玩得开心的地方就是校园西南角的大沙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