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623455/a23405ca52fc5768.jpg)
周二下午,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带着“米要泡多久”的问题,把糯米泡上了。放学时,我对选择回去问爸爸妈妈的孩子说,明天早上要交答案。
昨天早上,刚好是我主班,刚把卫生清完,孩子们就陆续来了,也交来了答案。其中,有个孩子的答案上说“米要泡软,才算泡好”。
吃完饭后,给孩子说了这句话,赵锐博说“怎么样知道米软没软呢?”,梁清泉说“用手去捏捏米,就知道了。”问题的提出和回答都很好,剩下就是我的支持策略了,我说:“那好,你们每组都去你们的盆里捏捏米,看看你圈没软。”
孩子们以组为单位,每个人都去摸了摸米,也捏了捏,有的说“有点软了”,有的说“还没有软”,孩子们很兴奋,久久不愿过来……
正准备上课时,刘淇说:“刘老师,我闻到了糯米的味道。”“什么?你闻到了糯米的味道?在哪儿?”“在我手上。不信,你闻闻。”刘淇说着,还真走到我跟前,让我闻他的手。哦,原来是刚才去摸糯米时,因为时间急,就没让孩子们去洗手,手上沾有泡糯米的水。
这个发现,让孩子们有了话题,这个说“嗯,我也闻到了糯米的味道”;那个说“我手上也有糯米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是什么样的?”我接着问,刘淇说“是香香的”;所锦程说“像我喝过的六个核桃的味道”;程昱涵说“像牛奶的味道,甜甜的”;彭海洋说“像糯米饭的味道,我吃过糯米饭”;何锦程说“我的嗅觉最灵敏,有点奶糖的味道”……
孩子们的回答充满了想象,也带着孩子们的很多感情。因为课程的开展中,孩子们生成了很多问题,才让课程得以顺利开展。这个课程,也倾注了孩子们的许多关注和感情,也才有了让我们三位老师往下进行的信心和勇气,就像昨天杨玲老师说的“孩子们尝试了,体验了,参与了,这就足够了”。
泡糯米就能让孩子们发现问题,看来,这就是课程带给孩子们的改变。联想到昨天夜晚看的一本书“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支持性课程”。我恍然大悟:什么叫“幼儿行为观察的支持性课程”,我们现在在做的课程,不就是“幼儿行为观察的支持性课程”吗?
做课程的有心人,我们都会收益良多,收获颇丰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23455/71843bbe21e3423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