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I带来的新契机:提速但不代替创作
AI是否能取代创作者?我的结论是:不可能,甚至我们需要更多思考。
AI让一些人误以为创作不需要思考了。有些人直接用AI生成文本、配图、一键成片,流水线式地生产内容。然而,这类内容偏离了表达的本质——将真实的想法传递给同类,也很容易让观众感到厌倦。当然,爽文和短剧如此吸引大众的今天,这样的内容也会成批量地创造更多上瘾者。
过去一年多,我们用AI完成了多次剧本创作,甚至在AI的帮助下打磨完成了第1本书。AI确实带来了不少变化,而我们专注于用AI提升效率,把更多精力放在更深层次的思考上。
举个例子:在我的脱口秀创作课程中,以前需要两天时间完成知识系统学习,留出很少时间创作一部分成果。而现在,我们一天就能帮助学员完成一篇5分钟的初稿,同时带领他们深入疗愈。
2. 从教学到创作:用AI解放时间,专注深度思考
我们大致是这样实践的:
第一阶段:自我剖析与主题确定
在轻松的氛围中,大致了解作品使用的场景,学员选择自己熟悉且感兴趣的话题,并探索适合自己的角色形象。这不仅能帮助学员找到真实的表达欲望,还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表达特质。这一步就像深度的自我剖析,帮助学员更好地认识自己。
第二阶段:根据观众的特征选择合适的表达策略
例如,有位学员的内容对生活充满了抱怨,但直接表达会让他的台上形象显得过于敏感。于是,我们选择了“反话正说”的策略,将他打造成“善良的受害者”形象,整个内容瞬间立体化,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第三阶段:挖掘素材与结构构建
在舒缓的音乐中,学员们将自己内心真实感受写下来,以“冒泡泡”的方式随意记录所有触动自己的内容。随后,通过“英雄访谈”,我们挖掘出学员最有表达感的素材。这不仅是一种素材收集的方法,也是一种心理疗愈的体验,让学员更深入地感受自己的内容。描述细节过程中,大家都不禁想笑,感受到幽默的力量。
这个阶段的结尾,我作为教练,根据学员的素材给予结构建议。从素材到结构,需要花非常多时间去梳理和自我觉察。学员在我的帮助下整理大纲,这些是AI很难取代的。
第四阶段:AI生成初稿与精修
将话题背景、观众特征、语言风格等信息输入AI工具,几秒钟后生成初稿。这一步让创作从“抓破头皮想下一句话”变成了“真诚探索内心”。
然后学员们看看AI生成的内容,一点点调整成为自己习惯的语言。
第五阶段:脱口秀与演讲的分化
如果是脱口秀
脱口秀的重点是笑点切分,这是见证创作奇迹的时刻。我们会在每几秒的节奏中加入一个意料之外的节点,坚守“不是笑点就是废话”的原则,将初稿改编成脱口秀风格。最近一次课程中,学员们在这一阶段爆发了激动的尖叫和笑声。关键是,这些笑点并不是教练单独完成的,而是大家在共创中完成的,这也体现了脱口秀创作的魅力。
如果是演讲
演讲的第五阶段通常是与教练的深度协作,尤其是一些表达的细节、逻辑的打磨和语言的润色。昨天我辅导一位TED讲者时,他提出希望得到一个通用的Prompt。我突然意识到很多人把思考也想交给AI了。作为讲者,我们花时间最多的,更应该是清晰自己的表达框架,可能最不通用的,就是Prompt了。
3. AI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效率之外,认知自己
AI的确提高了效率,但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更需要明确自己的价值,以及观众的需求。脱口秀也好,演讲也罢,最重要的是传递属于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不是被工具限制。
结语
AI不会取代创作者,反而让我们更像“人”。通过它,我们能省去无聊的耗时工作,把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自我探索和内容创作上。让工具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成为工具的奴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