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社会日常行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被认为一种特定的表演行为;它们的出现绝不是孤立的,它们是在特定环境下存在的产物,都带有浓厚的、迎合社会期望的成分。为了达到这种社会期待,人们就必须表演。戈夫曼用戏剧术语分析了表演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印象管理的实际操作策略。
一、关于日常生活中的“表演”
在本书里,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表演”的概念。这个词放在舞台或者大荧幕上都很正常,但用于日常生活中难免显得虚伪做作。事实上,人们的日常行为往往不是自己的本能反应,在社会互动和人际交流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角色和对方的角色常常有一种期望——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大家心里其实都有数,也就是戈夫曼提出的概念“情境定义”。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举止完美地达到社会情境预期,很多时候都需要依靠必要的“演戏”。
在不同的特定环境里,如果社会预期不一样,则需要人们转换进行不同的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面临“入戏太深”与“绝对清醒”两种极端情况。前者对表演的角色太过沉迷,可能难以处理现实与情境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在“自我”与“角色”之间坚决划清界限,往往会被不得已的“表演”拖累到身心俱疲。
有时,为了达到社会预期,一场“表演”需要几个人共同完成。这时,一个“剧组”就诞生了。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既是“演员”也是“观众”。如果我们意识到“表演”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就会明白日常生活中的表演并不完全是“虚伪做作”,而是一件非常普遍、时刻存在的事,大家大可不必对“表演”一词怀有偏见。
二、关于“前台”与“后台”
戈夫曼引用了“前台”与“后台”的概念来分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演方式。在前台,人们努力迎合社会预期,因此拼命要做一个好演员;而在后台,大家就会放下表演做回本真的自己。一般来说,家庭,就是最常见的后台,家是一个我们最放松、最能做真实自己的地方,这也正是家庭最为核心的功能之一。
在我们的生活里,前台与后台的区分处处可见,这种区分是表演成功的关键,如果后台被观众看到,这场表演可能就要崩盘了。在戈夫曼写书的那个年代,“前台”与“后台”的界限还是非常模糊的,常常有后台暴露的风险。而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前台和后台的区分越来越明显,日常的表演也就找到了更广阔的舞台。人们在不同的ID下可能有不同的性格,扮演不同的角色,甚至换一个社交网站就换一个身份。正是因为作为“前台”的虚拟世界和作为“后台”的现实生活距离太大,被看到后台的可能性很小,这也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越来越“放飞自我”的原因之一。
从我们今天的世界而言,互联网其实给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前台”。这个前台非常方便、快捷,而且能够随时随地满足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表演需求。我们在网络上阅读对方的个人资料,看他的朋友圈和微博,却无法像戈夫曼那样观察对方的微妙表情和语气声调。但如果我们知道前台和后台行为的区分,在面对虚拟社区时也许就能理智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