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342183/55ea0a201fa04e74.jpg)
比如公司说要搞个年会。为了做得漂亮,大家可以没日没夜的干好几天。当大老板在台上宣布,这次年会是哪个部门的人办的,他们付出了很多,感谢他们,下面欢声雷动,似乎这一刻这几天的付出就都值得了。虽然一分钱没拿走,但好像得到了所有。
但是同样一波人,日常工作中告诉他今天大家加个班,把这些工作赶一下。心里可能就会就各种各样的不愿意,虽然有加班费,但还是各种吐槽。晚下班一分钟都觉得公司在压榨自己。
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比较多,但是感觉意义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核心原因。
其他因素,比如群体效应、情感体验、激励机制等,都或多或少与之相关:
群体效应和社会认同,本质上也是在满足个体对归属感、被认可的需求,最终指向自我价值的实现。
情感体验和记忆偏差,正面情感和美好记忆的根源,往往来自于个体在事件中获得了成就感、价值感。
激励机制的差异,自主权和发挥空间之所以能激发积极性,是因为它们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年会筹备中,员工主动加班,不计较物质回报,是因为他们从这份工作中获得了以下感受:
"这是我的项目,我为之付出,最终呈现的结果代表着我的能力" (自我价值)
“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决策主张”(自主权、掌控感)
"公司认可我的付出,同事欣赏我的创意" (被认可、被尊重)
"我和团队一起努力,共同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归属感、成就感)
这些感受,是单纯的金钱无法替代的,也正是精神鼓动力量的来源。
相比之下,日常加班,往往被视为重复性、琐碎的、缺乏意义的工作,员工很难从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自然也就缺乏动力。或者是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很难让员工产生“我在创造价值”的感受,自然也就难以激发他们的热情,即使有加班费,也只是一种“辛苦费”的补偿,无法弥补精神上的空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