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理是由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啊。”孔子出去以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他老人家的学说,就是忠和恕。”
【鲍建竹解读】这一章说明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即一以贯之的——道。具体是什么呢?孔子没有说,曾参说是忠恕,这是不是孔子心中的道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将忠恕之道理解为曾子的思想也许更确切一些。
“忠”,是尽己之心以待人。这已经不限于对君主的忠诚,而是包括对其他一切人的忠。对君主的忠是忠,对父母兄弟的孝悌是忠,对朋友的信也是忠。因此,这里的忠已经是一切道德行为的概括。“恕”则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一个人如果能常常达到“忠”的要求,因为自己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那么他也就会这样对待别人,因此“忠”与“恕”是一致的。
【个人生活感悟】我感觉“忠”还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对正义的坚持。人常说作为教师“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其实我感觉“党的教育事业”于普通个人而言是空洞的,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倒不如说是“忠诚于个体对生命的担当”、“忠诚于自己内心那份善良纯真的感情”。工作中,很多事情曾经让我失望至极,后来又完全摆脱当时的情绪,继续保持高昂的斗志投入工作中,要是为了任何一个别人,我是做不到的,我只是首先为了自己内心的安宁。
曾经多少次,面对工作制度中诸多的不合理,我一度很想去改变一点点,因为我始终坚信自己完全出于公心。可一想到我个人即使碰得头破血流也无法改变别人的修为,当权者的层次和水平决定了目前这个集体发展的高度。即使通过某个个体的某次行为导致改变某件事情的处理方法,也完全无法改变这个集体的命运,只能给这个个人带来可怕的灾难。
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联系,每一个单位也一样。我们只是一个渺小的个体,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基于此,我现在很少和身边的个别领导对话,对于他个人的局限性,我们已经用无数的事实证明了N多次,再说也无济于事。当然,我个人不见得想的都对,所以,我更多的是反思自己,并试着换位思考,即使换位之后仍确信自己想得对,也不去争辩。这大概就是曾子所说的“恕”吧。
在工作中,我一直在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忠诚于自己的良心和自尊,是为“忠”也;看到别人的不足,但凡能帮到其改正的,我就讲出来,如果对方过分自信傲慢,或者为人不仁,我也逐渐学会了坦然面对,是为“恕”也。
生活已然,行走于天地之间,自问无愧于事于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