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除了成功变法的秦国,韩国也在韩昭侯的支持、申不害的主持下,也进行了变法,韩国一时“国治兵强”。
只是以“术”为主的申不害变法,在加强了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产生了另一个后果,过度倚赖君主的个人能力,即“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所以韩昭侯死后,一虾不如一虾,一蟹不比一蟹的继任者,把“术”当成了玩心眼,比鸡贼的治国、外交策略,国力就此急转直下。
面对频频亮剑的强邻秦国,韩国君臣上下,将“术”玩出了新高度——既然自己强不起来,那就想方设法,让对手衰败下去,疲秦之计就此出台。
当时,秦国腹心,渭水支流泾水和洛水间的关中平原,并非后来的沃野千里,而是大片干旱的盐碱地,根本没无法大规模耕种。所以韩国主动给秦国,送来一名水利专家郑国,提议开凿一条联通泾洛两水的运河,以改良土地、灌溉田地,让关中旧貌换新颜。
这个运河工程,说起来轻松,可在当时的施工条件之下,却是难度极大。首先,其全长将近300多里;其次,两侧,还得修筑大量的灌溉支渠,整个工程量加起来有上千里,时间跨度接近10年,放到如今,整个就是三峡工程。
韩国使出这自以为得计的妙计,原本期待消耗秦国国力,让其没空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未曾想到,看出了偌大工程背后,巨大效益的秦人,顺水推舟就把这工程搞了起来。待得运河修成,万里土地改良,粮食增产数倍,秦国国力未减反增。
为了恶心韩国,秦王还把这条运河,命名为郑国渠。
没过几年,送来厚礼的韩国,连皮带骨的便给秦吞了个干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