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看到这本书,立刻就被吸引了。因为是谈家庭美育的,而我最近正有这方面的困惑和问题。
比如我是个在艺术领域零基础的家长,我更关注如何做不至于限制和掐断了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和探索?孩子多大去专业培训机构学习合适?如何筛选好的培训机构和老师?如何给孩子做家庭艺术启蒙?
感谢作者和这本书给了我答案。
在书里看到,一个调查结果显示96.41%的家长认为艺术修养对孩子来说是重要的。而对孩子艺术修养有不同程度重视的家长采取过哪些行动呢?极少数家长会亲自上阵,教自己孩子音乐美术舞蹈,大部分家长会选择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发现艺术,经常带孩子参观艺术展览,看演出,送孩子去艺术类培训班,其中比例最大的方式是:生活中引导+送孩子去上培训班。
先来说生活中的引导。作者戴亚楠是两个男孩的妈妈,她说她写的是一本看完不焦虑的教育书。的确如此。书里提倡的家庭美育方式和方法没有那么的晦涩和难以实践。美不止在艺术创作中,更是在生活中。
如何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发现美?和孩子一起创造和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一起去大自然观察植物和动物,一起去艺术馆和博物馆看展览,一起去其他地方看不同的风土人情,一起在家里花花草草浇水,修剪枝叶,一起在家里做面包,揉面团。这些美好的事情都是给孩子最好的美的教育。
把美育的范畴化的更小一点,在家里给孩子准备一间画室,对于生活在一线城市寸土寸金的地方,这个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包括我自己都是过于奢侈和难以做到,但是给孩子在家里留出一面空间还是可以的,摆放好画纸,颜料,画笔,也可以把日常收藏的叶子,贝壳,石头,都分类摆放在那里,给孩子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和环境。带孩子去美术馆博物馆,不用太过于刻意,家长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导。
陪孩子一起玩儿,一起聊。
之前和宝宝在一起玩儿画线条,涂鸦,玩儿手指画。但是玩儿涂鸦的时候,我会要求他不能乱涂。宝宝用油画棒把画纸涂的破了洞,我就说:“宝宝要轻一点。”他刚画了线条,我就问“宝宝这画的是什么呀?”
涂色的时候,我说他要涂的整齐一些,玩儿手指画的时候,家里人都说是胡搞,太脏了,让宝宝不能搞得身上其他地方到处都是。。。。孩子好像很快就对这些没有了太大的兴趣,因为我和家里人给他的限制和要求太多了,他才2岁。
像我这样无知的妈妈就是在无意中破坏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
再说给孩子送兴趣培训班。对孩子所有的教育和启蒙都有一个共通的原理,先懂孩子,先懂如何与孩子沟通和交流。书里说了一个故事,她的一个朋友组织了亲子艺术活动,去参观某个著名雕塑家工作室的时候,但是这个艺术家完全没有和儿童沟通的经验和技巧,除了打招呼,没有任何其他交流,让这次活动本身和孩子们从中感受和吸收到的效果也大打折扣。艺术家和艺术教育者之间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
谁最懂孩子呢?毫无疑问,孩子的父母。所以父母所能做的家庭美育比想象中更多。尊重孩子艺术能力发展的时间表,引导孩子的艺术兴趣要顺势而为,和孩子一起发现生活之美,创造家庭共有的情感记忆,让孩子带我们回归本真。
懂教育的艺术家都非常珍惜学龄前孩子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孩子的观察探索和自我创作。孩子们是天生的艺术家和创造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玩儿。在玩儿中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去感受,去收获。
而现实情况呢?由于家长的功利心催生的功利性培训机构,市面上大把大把的,反而纯粹的艺术教育成了少数和另类,功利性的培训机构给孩子们非常局限的结构化的技巧和教导,让孩子们画出千人一画,还有给孩子们的简笔画,涂色书,手工半成品,作者都是抨击和反对的,认为这都是扼杀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工具。
如果我没有看这本书,我应该也毫无例外的进入这个大环境的功利性误区,就是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技能的训练,教会孩子画画,教会孩子唱歌和弹奏钢琴,而去忽视和忘记艺术教育的初心是什么。让孩子更具有感受力,感知美好和爱世界,更具有同理心和创造性思维,成为内心强大的人,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等孩子慢慢长大,好的专业机构和好老师的教育当然也不可缺少,但家庭中父母的陪伴,引导和教育是任何老师和机构都无法代替,也是无法超越的。
父母看孩子宛如发现宝藏的眼神,是孩子自信和快乐成长的基石。我同样也有孩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感受,看着小小的宝贝一天天长大,那么那么美好的小人儿,经常会担心自己的视野和局限会限制了他的成长和发展,所以有了更强大的动力,想要不停的学习,去真正做到用心的看见和陪伴他,和他共同成长。
希望将来无论他走了多远,都能感受到妈妈超越时空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