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篇纪实文集《藏地八千里》获得乐山市第六届“郭沫若文艺奖”仅仅一个月之后,乐山女作家徐杉推出了自己的“藏地系列之二”,广受读者期待的长篇历史小说《藏茶秘事》。作为同属于“藏地系列”的文学作品,徐杉迎接它们的“降生”只用了两年,而“降生”之前的数十年时间,是徐杉穿越、深入藏地的积淀和准备。
2008年,徐杉在出版的《最后的大佛》里,以小说家精妙的虚构和想象力,站在历史的深处,为人们勾勒了一个丰富而且充满血肉的传奇故事。在4年之后的《藏茶秘事》里,作为同为“历史长篇小说”题材,《藏》显然拥有了更加接近读者口味、符合现代人寻根愿望的特质。
近日,在《藏茶秘事》刚刚出版几天之后,作为该书的作者,徐杉向本报记者讲述了隐藏在藏茶背后那条已经消失的道路和人的故事。
记者:这是一本怎样的小说?
徐杉:用虚拟和现实的镜头,映照已经消失的川藏茶马古道,以及那一段沧桑而悲壮的历史。
西藏,为世界最高陆地。过去到达西藏中心拉萨有三条路:一条由四川打箭炉(今康定)分南北两线,南线经理塘、巴塘、江卡(芒康)、察雅至昌都,北线经道孚、甘孜、德格、江达至昌都;另一条由青海经玉树入藏;还有一条由印度越大吉岭入藏。其中,由打箭炉入藏的南线为最险峻,被称为“天路”。千百年来,藏茶大多产自雅州,再由人背马驼,沿高耸入云、曲折坎坷、危机四伏的“天路”一步步艰难入藏。这条天路,被人称为“川藏茶马古道”。
徐杉曾10多次行走藏地,所到之处,无论是寺院、乡村、民居、餐馆,茶无处不在,连空气里也飘荡着酥油茶的气味。过去藏区雇工也多以茶作为工钱,因为茶比货币更恒定,不易贬值。茶是藏民的生命,藏茶造就了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了万水千山,使世界屋脊变得绚烂多彩。
《藏茶秘事》将时间放在清末民初,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之下。以汉藏三个茶商世家、两代人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和爱恨交替为主线;以英国人用枪炮开道、茶商贸易控制西藏为副线;再以钩沉太平天国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历史事件为伏笔;进而以四川保路运动点燃辛亥革命火种为时代背景;同时以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为穿梭。多个重大历史事件相互交错,多重尖锐矛盾交织,多元文化的时空交叉,从多个侧面揭示出大变革时期川藏茶马古道上神秘莫测、跌宕起伏的隐秘。
《藏茶秘事》中,围绕着藏茶,一场场惊心动魄、爱恨交织的大戏交迭上演。戏中的茶商、官员、土匪、汉人、藏人、洋人性格鲜明,为读者撩开了一幅百年前的历史画卷。
记者:在《藏地八千里》,你以写实的笔法展现了一个神秘富饶的西藏。为什么会再次涉笔同样的地点,描写不一样的叙述对象茶叶?
徐杉:我与藏地有种种特殊缘分,藏茶就是其中之一。藏茶没有耀眼的头衔,也没有文人雅士留下的风雅名号,但却朴实无华地贴近世界屋脊的大地苍生,为藏地雪中送炭。它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早已超越了饮品的概念,是雪域高原的生命支柱。
徐杉告诉记者,她对西藏最初的好感来自藏茶,因为藏茶意外地缓解了她强烈的高原反应。那一年,8岁的徐杉被母亲第一次从成都接到西藏拉萨,看望在部队的父亲。
到拉萨刚下飞机,徐杉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晕而且呕吐。几天后,在拉萨师范学校任教的母亲要去学生家做家访,因无人照顾徐杉,母亲只好带着女儿徒步而行。在一个藏族学生家,喝下酥油茶的徐杉身体很快得到了恢复。“酥油和糌粑倒还不稀奇,可是藏茶看上去丝毫不起眼,甚至有些丑陋,黑乎乎的,用粗大的茶叶和一些细枝条紧压成砖头状,有的压成长条状,食用时用刀戳一小块放入壶中熬煮。然而因为缓解了我的高原反应,我开始对外表丑陋的藏茶有了好感。”徐杉这样描述藏茶对心灵的冲击。
有一年暑假,母亲带徐杉去林芝,因为父亲所在部队驻扎在那里。一天早上,山洪爆发,在逃跑过程中,遇到一个因山洪爆发无法回家,就在山上烧茶喝的老婆婆。得知茶叶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母亲用茶泡饭,我们站在稀泥地上吃,我连吃了两碗,从来没有过的香。”从此,藏茶在徐杉年幼的心里扎下了根。
而徐杉对藏茶的深刻认识是在成年以后。她多次行走藏地,天寒地冻,困顿劳乏,高原不适,只要一杯滚烫的酥油茶下肚,立刻精神抖擞,倦意全消。加上童年的经历,她开始留心藏茶,关注藏茶,了解越多,兴趣越浓。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共有六大类茶:绿茶、白茶、红茶、黄茶、花茶、黑茶。藏茶属黑茶,古代也称乌茶、边茶等。与其它茶叶相比,藏茶没有耀眼的头衔,也没有文人雅士留下的风雅名号,但却朴实无华地贴近世界屋脊的大地苍生,为藏地雪中送炭。徐杉认为,藏茶予藏地人而言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早已超越了饮品的概念,是雪域高原的生命支柱。
机缘巧合,在2008年初春到雅安参观了大面积种植藏茶的芦山、名山、天全等地之后,徐杉萌发了想实地察看5000多公里川藏茶马古道,并写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的念头。
记者:踏上川藏茶马古道后看到了什么,是否和内心所期望的一致?
徐杉:我曾站在古人停留过的地方,打量着上亿年形成的山川河流,雪山草地。那些历史、自然、人物、风情、民俗将我紧紧围绕,有时甚至透不过气来,于是我有了用文字一吐为快的冲动。
茶马古道盘旋在横断山脉崇山峻岭之间,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国际商贸通道。川藏茶马古道始于唐代,东起四川雅安,经打箭炉,西至西藏拉萨,并可到达不丹、尼泊尔和印度等地,全长5000多公里,是当今世界上地势最高、最险要的贸易通道,也是古代西藏与内地的桥梁和纽带。
如今,大部分茶马古道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川藏公路。行走川藏公路北线,徐杉惊讶地发现,一些地方还能看到茶马古道的遗迹,以及茶马古道上散落的文明碎片。
在南线的巴塘,当地藏族朋友带徐杉去鹦哥嘴。作为茶马古道上有名的标志之一,1905年震惊中外的“巴塘事件”就发生在此;在北线的边坝县怒江峡谷,一个老人告诉徐杉,当年他们茶商的马队在半山遭遇雪崩,大雪如汹涌的怒江从头顶铺天盖地而来,所有人被雪崩掩埋,他因为拉肚子而成为了惟一的幸存者,很久以后他才在雪地里挖出同伴的遗体、马匹和茶;在类乌齐,徐杉还遇到从黑昌路落荒而逃的探险者,那里也曾是茶马古道,如今人迹罕至,被称为“亡命之路”……
“我曾站在古人停留过的地方,打量着上亿年形成的山川河流,雪山草地。那些历史、自然、人物、风情、民俗将我紧紧围绕,有时甚至透不过气来,于是我有了用文字一吐为快的冲动。”回忆起彼年的心境,徐杉至今难忘。
对于交织着众多历史迷雾的题材,川藏茶马古道在写作上显然不轻松,它甚至要比之前的第一部系列作品《藏地八千里》更难。如何既还原历史,又要让这部酝酿中的小说充满张力,徐杉又开始在众多关于川藏茶马古道的历史书籍中穿越,寻找。“茶马古道如何形成?为什么有人冒死穿越崇山峻岭?答案是为了茶,为了茶马互市,这是历史上国家的大政方略。”凭藉这一答案,《藏茶秘事》有了自己的雏形和框架。从“茶马互市”到清代乾隆年以后的“边茶贸易”制度,充满艰辛的茶马古道的发展勾勒出《藏茶秘事》的叙事方向。
“庞大的历史素材,其实中间角色只有两个,一个是人,另一个是道路,而那枚最为重要的介入物,茶叶唤醒的不过是我们对历史的记忆和警醒。”解读《藏茶秘事》中最关键的“秘”,徐杉认为这就是她交给读者的一把钥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