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为了国产化理想
曾经有人问我,在园区工作了8年,我最敬佩的人是谁。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是董事长李新,如果没有他,没有他的国产化理想,也许就没有我们这个产业园。
园区运营公司的董事长李新是一位工学博士,主攻数控技术和智能化制造,他是一所高校的教授,一个国家级实验室的高级学者,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他是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高新区的。
一般情况下,来高新区的学者多是有项目、有活动时过来一段时间,平时还是会留在自己原来的工作居住地为主。董事长来到高新区以后,他是真心实意将高新区作为自己的第一工作居住地,除了回学校上课和回实验室工作,其余时间他一般会留在高新区。
董事长觉得高新区是一个创新创业的好地方,别人说这里是好山好水好寂寞,他却觉得正好有时间思考和做研究。
董事长一直在学校和实验室工作,他深知,教授带着学生和研究员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研究成果,一旦课题结题,从此就被锁在档案室里。大家开玩笑说,结题验收会就是追悼会,充分地说明了研究者的无奈,却又不得不接受。
而在社会产业化端,国内不少产业技术仍被外国垄断,高端技术和装备从外国进口,价格高,往往还不是外国尖端的技术水平。中国人必须通过自主研发进行国产化替换,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形成自身的技术先进性和核心竞争力。
产业技术要支持和鼓励自主创新,中国必须要走国产化之路。高校开始支持教授将研究成果与产业化应用结合,教授可以到高新区的企业里开展技术攻关,与产业应用场景结合,既能增强科研技术的落地性,又能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
董事长就是怀着国产化理想来到高新区的,初来时的主要工作是企业调研和科技成果转化。
企业调研期间,适逢2008年金融危机,制造型企业靠人口红利拉动代工业务承压,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不言而喻。
在董事长的用心组织和安排下,产业调研组对珠三角多个城市的制造型企业进行了历时一年多的调研走访,详细记录企业的研发现状、产业发展趋势和对技术的需求情况,对区域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攻关和共性技术需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从中找到了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切入口和突破口。
为了推动区域制造业发展,董事长支持国产化技术研发的想法获得了学校、当地科技部门和高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在多方的共同推动下,成立了智能技术研究院。董事长将一群高校教授和研究学者聚集到高新区,开始为曾经调研的企业提供个性化技术方案。
副总经理王一清就是这个时候加入到研究院的,他负责业务拓展和对外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