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另维
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大约是在2012年。
毕业流落进谷歌、亚马逊、微软、Facebook的学长学姐,聊起工作,说出的话大同小异。
“我们项目组研究人工智能,具体产品保密。”
再一看,大学里也到处是人工智能讲座。
教授说,未来五到十年,今天的许多热门职业都将被人工智能取代,你们猜猜是什么?
“会计、程序员、律师、投行分析师、审计师……名单很长。”
“这些今天看来的精英职业,一二年级associate的工作内容,只需要一两届新生上完大学的时间,就会像今天的银行柜员和超市收银员一样,大量被机器取代。”
与此同时,我还在不断收到这样的私信。
“另维欧尼,会计专业是爸妈给我选的,说哪儿都需要会计,是个铁饭碗,以后就业有保障,我真的喜欢不起来啊。可我喜欢的都是些不务正业的东西,健身啊,新媒体啊,还有《英雄联盟》(LOL)……我是没救了吗?”
我说:“现在是2018年,不是1998年。”
01.
科技更新迭代这么快,哪儿还有一劳永逸的铁饭碗。
我小时候,2004年吧,会计供不应求。
会计有刁钻的职业技能,打算盘,快手点钞,写密密麻麻的账簿。
小公司,大企业,手工作坊,事业单位……但凡要用钱和开工资的地方,都需要会计。我爷爷开私立学校,学生还没来,先聘请两个会计。
今天,同学在北京创业,我说:“我去给你们当会计呀!”
他说:“我们公司没有财务部。”
我震惊:“五十多个人的公司,没有会计?”
今天的大多数公司,财务业务全部外包,小会计师事务所,500块一个月。
我在这样的事务所打过工[即实习,在美国的国际学生在校期间有累计一年期的工作权,具体可搜索CPT(CurricularPractical Training)了解。如果上过社区学院并加以规划,CPT和OPT(毕业生实习)可各有两年。如果不使用,则自动视为放弃]。
我一个人,一上午,能寄出十四家创业公司员工的工资单。
电脑软件问我“今天该发工资了,发吗?”,我点击确定。
一转眼,工资已经存进员工银行卡,同时自动生成账目。
我点开下一个文件夹,开始下一个公司的工资发放。
十年之前,一个小公司需要两个会计。
如今我一个在读的会计系学生,能同时是硅谷十四家公司的财务部。
因为电脑软件,我一个人,顶替了二十八个算盘手会计。
而且,我很便宜,不加班,也不忙。
我有铁饭碗了吗?
我还没毕业,学校已经开设了人工智能课,大一新生在积极选修,小学生在学编程。
2017年,美国德勤首次试用人工智能处理初级审计师和金融分析师的工作,效率、成本和准确度都震惊业界。
那些学着人工智能长大的孩子,即将闭着眼睛顶替二十八个我。
我们看一组数据吧。
1900年,美国7500万人口,38%是农民。2008年,人口增加到3亿,农民只剩2%。因为机器灌溉和品种培育,不需要那么多人种地也够吃了,还能大量出口。
制造业也一样。
机器生产,后来干脆连工厂都不在境内开了。到2013年,工人只剩下8.8%。
你说,这是美国,跟我有什么关系?
可是中国比美国还快啊。
我2010年出国,觉得美国好发达。
2013年回国,一脸蒙,祖国怎么这么发达了?
2017年,我已经不想再回美国了,跟北京相比,去美国简直是在上山下乡。
飞速完成的基础建设,让生活质量天翻地覆,也让传统行业的人工需求骤减。
纺织女工、农民、列车员、制造业工人、银行柜员、电话接线员,都渐渐被机器取代,不再需要那么多人。
他们现在研究的,是让人工智能优化教师[在如今的美国学校,大量课程的教学方式已经转为了“flippedclassroom”,即学生在家看书和视频学习,做作业,老师在教室里只做补充说明和回答问题。如此,老师不用反复讲一模一样的课,课堂效率和创造性提高。这和祖国近几年兴起的各类线上课程,思路和步调完全一致]、公务员、会计、工程师、金融分析师,甚至律师和医生的工作。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企工厂是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十几年后他们纷纷赶上下岗潮,忘记了吗?
基础建设完成后,传统行业优化是必然趋势。
发展快了,技能跟不上变化也成了常态。
在西雅图,我常常看到微软总部那些四五十岁的爸爸,当年的清华北大天之骄子,如今手里抱着大学生的编程书,找儿子们推荐计算机语言网课。因为他们会的那一套,已经淘汰了。
大学里有好多中老年人,笑着对我说:“I know, everyone gets back to schoolat their 50s[这一句语法上正确的应该是everyonegets back to school at HIS OR HER 50s,第三人称单数对应。但是美国人在口语上也经常犯错,说成原文那样,这里取语法错误的原文].”。我知道,最近流行五十岁回学校读书。
科技更新迭代这么快,哪儿还有什么一劳永逸的铁饭碗。
如今,不管进入哪个行业,都要做好学一辈子的准备。
如果你从一开始就不喜欢,那儿将是多么痛苦的一辈子。
02.
泛娱乐迅速产业化,哪儿还有什么不务正业。
我们再看一组数据。
在中国,2016年国家体育产业总产出1.9万亿,2017年游戏产业收入超过2千亿……
我在课本上学过,美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和娱乐消费的比重开始剧增,文娱疯狂产业化。那是1969年。
2015年中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新媒体、游戏、网剧、体育等等泛娱乐的疯狂产业化,我们每天都在见证。
这个时代真好玩。
铁饭碗没了。
不务正业的概念也行将就木。
学校里还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职场上抢来抢去的,是自己会玩,还能教消费者玩的人。
时代发展太快,顺口溜已经跟不上了。
让我讲讲沐子的故事。
西雅图每年八月有个DOTA全球争霸赛——TI。
我早年开了个淘宝店倒手游戏周边,排队进货时见到她,为她的盛世美鞋倾倒,搭讪之,发现她也在看我的鞋,如此结下友谊。
Tinker是DOTA2的忠实玩家,认出沐子是中国派来的DOTA解说团队成员,求认识。
Tinker周末加班,我带沐子去Facebook找他玩。
我们坐在看得见太空针塔的落地窗前吃零食,忽然Tinker的同事抱着电脑找他,说起C语言,像是在讨论什么技术难题。
我语言不通,拉沐子去翻零食。
忽然沐子说话了。
“试试Wireshark呀。”
众人震惊:“你懂解析网络数据包?”
沐子说:“我也是学编程的呀。”
Tinker和沐子交流专业,发现她不仅的确学编程,还学得不差。
我们于是很不解。
“做程序员又高薪又稳定,你居然去当了游戏主播?”
沐子有一头黑丝绸般的长发,圆圆脸,大眼睛,肤白貌美,笑起来酒窝一现,像春天的风吹在脸上。
她说:“谁说游戏主播不高薪不稳定?现在是2015年,不是2010年。”
沐子从小到大只有一个爱好——打游戏。
中学沉迷《魔兽争霸》,爸妈想让她好好学习,要先约好,考多少分能玩多少小时的《魔兽争霸》。
高三暑假,沐子足不出户打了三个月魔兽。
大一时她那一手勤学苦练过的操作,打遍全班无敌手,简直是天津大学计算机系的贝微微。
天津市启动《魔兽争霸》比赛,全体男生怂恿她代表本班最高水准参赛,她一口气打进天津市前十。
沐子每年暑假在互联网公司实习,为程序员人生打基础。
下班后的所有时间,全部献给游戏。
从《魔兽争霸》到《DOTA2》,从《DOTA2》到《英雄联盟》。
一边玩,一边在平台上交朋友,兴趣来了,还录个解说自娱自乐一下。
她毕业做了程序员之后,没有耽误游戏解说的小爱好,时不时还能收点礼物,换成人民币,算是个有副业的斜杠青年。
大约在2013年,电竞产业纷纷成立了职业战队、经纪公司,大型赛事层出不穷,游戏传媒公司也成群结队横空出世。
他们要在网络上打造游戏业的“CCTV-5”,大量招募职业主播,于是找到沐子。
沐子心一横,开启了全职搞游戏的下半生。
沐子爸妈见沐子放着软件工程师不当,跑到网络电视台解说游戏,觉得她疯了,每天都觉得沐子弄的这些玩意儿,挣再多钱也不叫工作,更不可能长久,叫她赶紧别玩了,找个正经事干。
可是他们走进沐子供职的MsTV,演播室连演播室,设备先进,人员专业,业务忙不完,规模比电视台还大。
好多年过去,父母操心的“不长久”没有发生,只看见沐子的路越走越宽,工资噌噌涨,观众很稳定。她到处出差,连去美国都是五星级酒店待遇。
爸妈终于感叹,世界变化太快了,不应该对未知产生偏见。
我在上海一所三本大学做讲座。
沐子刚好在上海解说比赛,来看我。
我大声说:“今天有朋友来捧场,感谢她!现场喜欢电竞的人可能认识她,她是MsTV的游戏解说,叫沐子。沐子你跟大家打声招呼呀!”
沐子朝投向她的目光们挥挥手,露出花瓶的微笑。
还真有不少人认识她。
更有人在讲座结束后,跟踪了我们一路。
一个白白瘦瘦的小子,穿一件不合身的T恤。
我们拐进一家午夜烧烤店,回头问:“同学你好,什么事?”
他立刻怂,挠着脑袋“那个”了半天说不出话。
他叫白然,大四。
他成绩一般,外形一般,没女友也没背景,回想大学四年,除了上课就是打DOTA,现在快毕业了,室友们要么上海户口加持,要么奖学金加持,他什么也没有,很迷茫。
他想过找DOTA的相关工作,但是职业玩家吧,水平不够;解说吧,口语表达能力不行。无从下手,很绝望。
所以他跟了我们一路,求骂醒。
他说:“我妈说了,能靠打游戏吃上饭的都是凤毛麟角,老天爷没给那碗饭吃,就应该趁早找个正经工作先把自己养活……”
沐子来了气,真开骂了。
“你大学玩了四年DOTA,到头来2016年的DOTA能让多少人吃上饭,你却要去问你妈?
“DOTA全世界玩家超过1亿,一场比赛奖金池2400万美元,是多少个上市公司产值?这么大一个产业,你以为只靠选手和解说就能撑起来?
“这个产业有多大,背后就有多少工作岗位在支撑!
“你看比赛,Okay?赛事有现场导演、执行、场控,你关注战队,战队有经理人、星探、教练、公关,我们做游戏媒体的,传统电视台有的岗位都有,甚至更多!
“你看战报吗?你知道战报基本上是大学生玩家兼职写的吗?勤奋点的,收入早超过外企白领了!
“你有这么多职业选择,盯着选手和解说丧什么丧?你参加过什么DOTA比赛吗?”
白然被吓着了,语无伦次。
“我……我和几个哥们儿组织了我们学校第一届DOTA2争霸赛,但是赞助商反悔了,办得不好。两年后有个挺厉害的社团办了第二届,我和哥们儿去参加,拿了第三名,得了一面锦旗……”
沐子反问:“这还不够吗?要我说,这就是电竞行业的奖学金!”
几个月后,我收到一封私信。
“另维姐,我找到工作了!我居然是我们寝室第一个找到工作的!而且待遇很不错哦,我妈都震惊了!
“我现在做DOTA的赛事场控!计划以后转型成职业经理人,和大神们一起征战世界!”
我原本也陈腐地认为打游戏就是不务正业,经常因此教训弟弟。
却原来,是我自己没看见新时代的风在朝哪个方向吹。
消费升级,泛娱乐等字眼每天在新闻上轮播。
是了。
这个时代哪儿还有什么绝对的不务正业。
会梳妆打扮的能当美妆博主,整天包包衣服鞋的能当时尚博主,会玩的能当旅游博主,了解游戏的更是有一整个产业职务等着他。
十八般武艺,只要认真付出过,早晚能给你开辟一条路。
说说我所经历的体育产业。
我从中学开始,通过网络,在腾讯NBA兼职做了四年文字主播。
我的顶头上司石大哥,当年也是个逃课看球赛的主儿。他高个子长刘海,成天穿乔丹球衣,班主任跟在后面催他剪发。
他考了武汉体育学院,每天钻研NBA,球员数据背得滚瓜烂熟,赛事报道一篇不落。
他的学长返校讲座,提起自己当年一边读书一边给网易写赛事报道,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块。
石大哥在武汉,没听过这种工种,双眼放光地追问。
石大哥写赛事报道,写得又快又好,新建的篮球社区来挖墙脚。
石大哥很忠诚,对方说:“要不咱们换个笔名两家都写?内容要求都差不多,你工资翻倍。”
石大哥越写越深谙套路,加上网站缺人,他带领寝室哥们儿组成团队,足球网球游泳乒乓球都写。
十几年前的武汉,他大三,仅抽成就月薪过万。
毕业了,别人的父母都在焦急找关系,安排儿女工作的时候,石大哥坐在家里月薪两万。
他们悄悄说,别看那小子现在挣得多,不长久。
石大哥也担心不长久,想去北京闯闯。
全班第一笑了:我四年稳居全班前三,在北京都找不着机会,你真是不知道什么叫北京。
石大哥兼职的公司都在北京,上司和同事轮流接待他。
他二十二岁,已经有四年的行业经验。腾讯网的NBA板块扩建,他去做了编辑。
NBA陪石大哥长大,石大哥喜欢,同学喜欢,千千万万的青少年都喜欢。
市场这么大,腾讯NBA迅速从网页变成网站,从小组变成事业部。
他们从传统媒体挖主持人、前方记者和主编,自主组建网络直播团队。
我加入主播团队的时候,已经管石大哥叫大老板了。
石大哥现在跟共事十多年的老友创业去了,自己开发体育视频平台,因为融资额巨大,频频上新闻。
我如今也不做NBA主播了,但每年回国,早已养成了先去腾讯看一眼老同事的习惯。
这些年,我亲眼看着公司的体育频道由一个角落,变成一层楼,变成几层楼。如今楼里还有了演播室,设备专业得跟电视台一样。
办公室在北京城的黄金地段,里头到处贴着NBA球星的巨幅海报、球队旗帜,以及各种花里胡哨的周边。
大家的办公桌上,球员玩偶,篮球抱枕,球星签名照一个比一个齐全。
一抬头,屏幕在无声地反复播放比赛视频。
放眼望去,真是球迷天堂。
而NBA部门的工作人员,随便抓一个,学生时代都是NBA忠实粉丝,每场过去的比赛聊起来,都是一场青春回忆。
如果你回忆学生时光只想得起考试,还真融不进工作环境,也做不出如今球迷想看的内容。
一年又一年过去,NBA部门更会玩了。
2015年腾讯斥资31.2亿人民币买断NBA的中国转播权,工作人员越来越多,他们忙着接待球星,操办中国赛,最近又玩起了体娱结合,天天在朋友圈里发吴亦凡穿全明星赛队服的海报。
新玩法还在层出不穷。
每一样拿出来,眼前是蒸蒸日上的消费市场,身后是巨大的职业需求。
你还在嫌弃关注NBA不务正业吗?
03.
未来世界。
在我长大的过程里,世界一天一个样,可是好多人的意识形态还停在二十年前。
爱学数理化,听话读会计就是好学生,爱上网、爱打游戏和篮球,就是没前途。
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明白,我们的祖国,早就不是举国上下大炼钢铁,除了生存没有其他职业的时代了。
消费在升级,生活如此多元,我们需要科学家,也需要玩家。
未来世界,我做会计,你做游戏,我们不过是从事着不同行业的职业人。
下够了功夫,我们都能在各自的领域创造价值,收获财富。
给五彩缤纷的世界再点一盏灯。
-end-文&图/另维
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