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书送达后,只有周诒春因与清华过往的一段纠葛未允,其余五人皆就聘,开始为清华大学筹备出谋划策。根据五位顾问与外交部建议,在校内成立“大学筹备委员会”,曹云祥、张彭春、梅贻琦等为筹备委员。一九二四年十月,《清华大学之工作及组织纲要》,经“筹备大学委员会”之课程及计划组议决通过。
获中外人士好评
一九二五年四月,北洋政府外交部批准了大学筹备委员会提出的《清华大学工作及组织纲要(草案)》,学校随即按照纲要成立了“临时校务委员会”,由曹云祥、张彭春、梅贻琦等十人为委员,由该会负责将清华学校改组成大学部、留美预备部和研究院三部分,并决定到一九二九年旧制学生全部毕业后,留美预备部停办。此后,又制定出详细的“组织大纲”,其学制分为六条:
一,本校设立大学部及留美预备部。
二,凡留美预备部学生毕业后,一律资送赴美留学。该部至民国十八年停办。
三,大学部分本科及大学院(大学院未成立前暂设研究院)。
四,本校学程以学系为单位。
五,大学部本科修业期至少四年,学生毕业后给学士学位。
六,大学院未成立之前暂设研究院,先办国学一门,以后斟酌情形逐渐添办它门,至民国十九年大学院成立后,研究院即行停办。
这个计划,既为董事会接受,又得到中外社会人士的好评。而美国方面,对清华同样抱有造就领袖人才的希望,这同美方当年退款本身的意图正相符合。一九一七年,美国《纽约星期报》发表的〈论华人留学美洲之今昔〉一文,在论述吸收中国学生留美的作用时曾提及:“学成归国之中国少年,一日在中国教育、商业诸界具有势力,即美国之势力一日将为中国历史上操纵一切之元素。此在今日犹有特别意味,盖日本目前正执亚洲之牛耳,然不得谓日本将永执牛耳。”一九二四年三月三十一日,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讨论第二次退还庚子赔款会议中,检查了第一次“退款”办清华学校的“效果”。一些在华多年的美国人“作证”说:退款办清华“可以造成中国的领袖人才,可以使中华民国的基础巩固。”又说,“留美归国的先辈,也有些已经占有重要位置,在政局上很有影响”,“只就目前而论,这番举动,于中国对美关系上,已经发生异常的效验。”
对这样的目的和要求,曹云祥顺时而动,上台后竭力倡导鼓吹,并曾雄心勃勃、豪气冲天地宣称,不但要把清华办成人才的培养基地,还要把清华园变成栽培领袖的摇篮。一九二五年四月,曹云祥于清华大礼堂作〈领袖人才的养成〉演讲,希望清华学生日后能成为领袖型人才,曹说:“有社会团体,即须有领袖;无领袖则不成其为社会团体矣。譬如电机,若无电力,则与无电机同也。为领袖者必有领袖之才。以力服人者,非真人才也。唯以德服人者,始可为社团精神之指挥,而为真领袖也。……为良好公民,须知已;为良好领袖,须知人……今吾国国事之俶扰,国势之阽危,军阀争权,兵匪充薮,士不得安于学,农不得安于耕,工商不得安于市,以无领袖人才之故也。彼欧美列强,国家富强,人民安乐者,是有领袖人才之故也。可知领袖人才,有之则国治,无之则乱。其重要有如此者!吾校岌岌变更学制,提高程度,添设大学部、研究院,实亦亡羊补牢之计;盖欲培养青年学子,成就领袖人才,以供我国之需求,而期挽此狂澜,使政治统一,百废俱兴,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共享和平之福也!”
大学部暂不收女生
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一九二五年五月,清华学校大学部和国学研究院国学门正式宣告成立,开始招生。国学研究院国学门招生三十人,“新制”普通科一年级招收学生一二三人,实际报到九十三人,这一批学生被称为清华大学第一级生。此前通过的组织章程中明确规定:“纯以在国内造就今日需用之人材为目的,不为出洋游学之预备。”
同时,为避免产生误会,或个别学生进入校门后充傻装愣无理纠缠,校方特别发表“重要声明”如下:
(一)学生在本大学部肄业完全与留美学额无关,但将来清华举行留学考试时,本校专门科毕业生均得报名应试,凡投考本大学之学生务须明了此项办法以免误会。
(二)本校大学部暂不收录女生。
一九二五年九月,清华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新学年开始,曹云祥于开学之日作了热情洋溢的演说,谓:“本学年为新计划开办之纪元。……自今以后,派送留美学生,逐渐减少,新大学学生,陆续增加。故今年招收新大学学生一百三十二名,研究院学员三十名。当时每年仅能招收三十名至五十名而已。四年之后,公开留美考试,并非专派清华学生,凡国立大学毕业之学生,成绩优良,并本所习学科,在社会服务二年者,均可应试。每次考送以三十名为限。曾经当代学界名流讨论决定,故此种新计划,为中国知识界所赞许。”接下来,曹云祥述及预备课程大旨,特别提及国学研究院的创设,谓:“现在中国所谓新教育,大都抄袭欧美各国之教育,欲谋自动,必须本中国文化精神,悉心研究。所以本校同时组织研究院,研究中国考据之法。希望研究院中寻出中国之国魂,犹如日本武士道之魂,新意大利之魂,及各国之国魂。其研究院之详细情形,由研究院主任说明之。”
曹云祥演讲毕,张彭春发言,继之由清华早期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时任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登台演讲。──至此,在清华园平空生出的、过渡时期的国学研究院,连同王国维、梁启超等几位大名鼎鼎的导师,首次集体进入清华师生的视野。(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