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03-18

2018-03-18

作者: 461dfefe33b4 | 来源:发表于2018-03-18 10:50 被阅读0次

《史记》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文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其中刺客列传篇是列传中的一篇,分别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光辉事迹。"士为知己者死",是知恩图报的升华,也可以说是它的极端形式,这也是《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本文主要解析《史记·刺客列传》中"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所包含的深沉含义。

“士为知己者死”最早见于《战国策》,随之成为封建社会里士人实现其生命价值的独特方式。战国时的“士为知己者死”,有重视钱财之交,高扬自我价值的倾向,这是战国之士重利思想和进取精神的一种折射。降至司马迁所谓的“士为知己者死”,对统治者的人身依附性增强,悲剧色彩更浓。随着阶级社会的灭亡,“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和行为也付之东流。“士为知己者死”的文化观念源远流长。

在《史记》中 ,司马迁有意利用这种观念来传神人物、渲染情感 ,同时鉴于自己遭祸之时、亲朋不救的遭遇发出哀怨与激愤之辞 ,表达了对西汉时期人情伪诈、世态炎凉的深沉感慨。另一方面 ,这种文化精神的演变反映了在“人的觉醒”的历史长河中 ,人的孤独意识愈来愈沉重、人对知己的渴求愈来愈强烈的事实。  公元前三世纪的中国(战国时期)是一个愚昧的时代,涌现出一批“士为知己者死”的英雄。燕国侠客-荆轲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个。

      根据《战国策•燕策》中的相关记载:荆轲根本就不是一个擅长打斗的武士。甚至是不具备作刺客的能力和本领的。事实上,荆轲应该更是一个战国时期常见的纵横之士,他喜欢读书,善于游说,有一定的学问,可以说他是个侠士,但他不是一个武夫。”然而,荆轲为什么去刺杀秦王呢?只为了燕国太子丹的“知己”。

      《史记》记载,燕国太子丹当时是这样嘱咐荆轲的:“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也就是说,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嬴政,胁迫他退还已侵占的诸侯国领土,如果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们未必想害嬴政的性命,倘若嬴政不肯,他们才准备杀掉他。荆轲领命,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带着‘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我们看到得是:荆轲这一人物,只为刺秦,只为了太子丹的“知己” ,不仅义薄云天,视死如归。却不为“天下” 。实质上是一个易水悲歌的豪侠刺客。算不上历史的真正英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3-1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ehe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