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让金钱为幸福加码的秘诀

让金钱为幸福加码的秘诀

作者: 萧潇_xiaoxiao | 来源:发表于2019-03-22 08:51 被阅读0次

    前段时间网络上流行过一句毒鸡汤:你以为有钱人很快乐吗?错!有钱人的快乐你根本想象不到。但是幸福快乐真的与金钱成正相关吗?

    积极心理学就研究过这个问题,并且得出一个“幸福悖论”:收入和幸福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当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未得到满足的时候,金钱固然会给他带来快感。但是到了一定阶段,金钱对于幸福的影响就会变得很微弱。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生命动力,金钱并非不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让金钱为幸福加码?

    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罗恩·利伯在《反溺爱》一书中提出,和孩子谈钱就是在谈价值观,教会孩子如何与金钱相处,那么无论他们在物质上拥有多少,都能过上精彩纷呈的生活。著名经济学家薛兆丰说:财商不仅仅是关于财富的知识,更是是人生幸福的学问。

    本书从为什么要与孩子谈钱、如何与孩子谈钱、以及如何教孩子运用金钱等方面展开,提供了财商启蒙的九堂课,帮助家庭厘清关于财富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

    为人父母,我们常常会担心,给孩子的不够,或者给的太多。给的不够我们担心造成孩子的匮乏,给的太多又担心孩子会被宠坏。那么如何在节制与物质主义中找到适合的平衡点呢?

    一、过于苛刻的节俭有什么心理影响

    书中提到布拉姆森·杜威的例子,他的父亲经营一家小型批发公司,并且每周工作很长时间,平日里不仅自己十分节俭,对家人的要求也是如此。很夸张的是,如果目前买2升的苏打水花了1.29美元而不是1.09美元,父亲就会大发脾气,连续好几天不高兴。这导致布拉姆森和弟弟是他们那片孩子里极少数没有去过餐厅用餐、没有游戏机也没去其他地方度假过的人。布拉姆森一度猜测家里是不是经济拮据。直到父亲去世,布拉姆森接管了家庭的事务,才发现家里其实很有钱。布拉姆森结束了家里的生意、辞掉了工作,在36岁时,做起了全职爸爸。

    布拉姆森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过度节俭的代表,也许是生活环境的影响,让他养成了节衣缩食的习惯,并且认为节俭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但是这种过度的节俭其实影响了一家人的生活质量和家庭关系,为了0.2美元的差价责备太太,并且好几天不高兴,这个代价着实不小。

    再者,这种过度节俭的心理也会潜移默化中对子女的身心造成影响。在同一个圈子的孩子中,只有自己没有去餐厅用过餐、没有游戏机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孩子成年后容易走入两个极端,一个是像父母一样对自己苛刻,秉持节俭主义,实际背后是对自我需求的忽视和吝啬;另外一个就是不断地补偿小时候未被满足的需求,花钱大手大脚,沦为欲望的奴隶。

    布拉姆森在养育两个女儿的过程中就遇到了问题,因为通常来说,小时候想花钱却老是被父母拒绝的孩子,长大后就很难对自己的孩子说不。不断被拒绝而且没办法去做想做的事,是很痛苦的回忆。特别是父母有能力提供更多却选择不那样做的时候。

    二、过度地满足并不能得到快乐

    与过度节俭相对的是过度地满足需求,孩子其实并不能正确区分自己的需求,有些仅仅是来自于同伴之间的攀比,而现在物质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如果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我们会发现那是一个无法填补的黑洞,而且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物质主义”。他们会变得比较重视物品,而不重视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会发展出这样一个信念:拥有的东西越多,越快乐。以至于他们即使在成年后,也会不断地追逐各种物质,而无法触及到幸福的本质。

    很多研究也表明:物质主义与抑郁及焦虑高度相关,也和一系列疾病,从背痛到滥用药物,都脱不了关系。所以很多时候,即使我们拥有很多,我们依然感觉不到幸福,因为我们想要的更多,而这是没有止境的。

    另外书中也谈到一个观点:家长花钱越多,孩子越有压力。打个比方,孩子本来很喜欢某一项运动,父母花了很多钱供孩子参加这项运动。而这个钱花得越多,孩子就会感受到来自父母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无形的,总觉得父母希望自己在这项运动上有所成就。而在这种压力大作用下,孩子无法像刚开始时那样感受到这项运动的乐趣,并且最终无法坚持下去。

    这是由于金钱的作用,将本身孩子的内在动机弱化了,孩子本身能够得到的快乐也被剥夺了。所以说,在这种问题上,一味地花钱并不是正确的做法。这种过度满足并不能带来长久的快乐。

    三、如何找到平衡点

    如何找到节俭与满足的平衡点?作者在书中也提供了几个方法。

    1、教会孩子区分“需要”与“想要”

    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想要。需要是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有食物吃、有衣服穿、与家人共度美好的时光,而想要更多是一种欲望。比如一个具备基础功能的手机是需要,而一个功能多样的智能手机就变成了想要。

    罗恩·利伯在书中说,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设定一条线,比如多少钱以下的衣服属于需要,多少钱以上的就属于想要。孩子并不是完全不能买想要的东西,但是通常需要自己的金钱去购买,这些金钱可以来自于零用钱、生日基金、祖父母的赠予等等。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认真地去考虑自己的“想要”并做出决策,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使用金钱的态度和习惯。

    2、延迟满足

    现在物质的丰富,让孩子极少体验等待的感觉。通常想要什么,立即就能得到。这却是不利的,孩子无法长远地去看问题,也无法深入思考一件事物所能带来的价值。

    延迟满足的好处是让孩子知道,对于值得拥有的东西与值得去做的事情,父母一定会为他掏钱。重点是当孩子在等待中,会去考虑物品的价值,在得到后,更会好好地品味与珍惜它。这种体验感比起直接到手的玩具更加弥足珍贵。

    3、让更有意义的事物代替金钱

    对于孩子来说,感觉到父母的爱,并不是通过金钱这一种方式,而是父母利用金钱为孩子做了什么。比如父母说没时间仍一点钱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玩,和父母用心陪伴孩子玩一个上午,就完全无法比较。有钱是好事,但是我们可以让钱变得更有意义,比如陪孩子做义工、捐赠等等。

    金钱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让我们更快乐幸福,但是若是以金钱作为人生目标,不免会沦为金钱的奴隶。说到底,让金钱为我们所用,让金钱为幸福加码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反溺爱》一书倡导的认识金钱,更好地利用金钱的观点非常受用。我们能正确使用一件事物的前提就是对它有足够的了解。培养正确的金钱观,掌握人生幸福的密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金钱为幸福加码的秘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eik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