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4月4日,清明节,举国悼念逝去的同胞。
10点整,警报长鸣,路上车辆喇叭声紧随其后,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悼念着。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枝蜡烛多一分光。我们国家从来不缺少“团结”两个字,人到、情到、心到,就绝对不会差事儿。
对死亡这件事而言,更多人表现的都是恐惧、无奈,但我个人觉得死亡其实真的不可怕,虽然绝对不能主动触碰,但当“遭遇战”来临时我们也不应该自乱阵脚。
对,在这个日子说这些,多少有些安慰的意味,不过安慰逝者家属这也是一种悼念的方式吧。
死亡,意味着身体机能停止,再也无法与这个世界有任何互动,与你留恋的世界、亲人、朋友说再见,甚至很多人只是想到这些心里都会发慌,更别说要在几十年后面对它。
其实真正的离别,离者痛苦一瞬,生者才痛苦一世,虽说时间能抚平一切,但伤疤总是存在的。相比上面的“死亡恐惧点”而言,在我眼中,真正会让将离者感到恐惧的其实是对在乎自己的人所带来的打击。
毕竟死亡的痛苦对离者本人来说也就上面那些不是吗?更甚至有时死亡还是一种对生时痛苦的解脱。
世界的发展趋势,以一个“乱”字为终点,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在极力的控制、延长与终点的距离。
时间箭头永不停歇,体内一个个有序的细胞慢慢变得混乱、难以控制,以前排成排的,现在扎了堆儿。内脏功能衰退的同时,我们外表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皮肤开始松弛,再因为重力的影响,就开始有了褶皱、纹路。
人们抗拒衰老,但这并不该让我们烦恼,对于正常的人生过程来讲,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魅力让周围人感到惬意。
我从不觉得聊这个话题很沉重,对这个问题很排斥的人,难道是就因为它在我们的一生中只有一次“机会”,并且自己还无法控制,而变得与众不同、重中之重吗?好像也确实找不出另外一件和它相同的事了。
确实,未知的总是最让人恐惧的。未知分两种,一种是有的人知道类似的东西里面会有什么,但不确定这个有没有、有多少,另一种是完全没人知道里面到底会有什么、发生什么,死亡就属于后者,所以才会让人恐惧的不要不要的。
但若反过来想,既然大家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那为什么还要去恐惧呢?
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什么都不能做那顺其自然把握现在就好了,因为再怎么恐惧你也改变不了你总要面对它的事实。
曾仕强老先生在癌症患病期间发视频讲自己的心理状态,我们都说“与病魔作斗争”,但这句话不适合放在曾老先生的身上,因为他是在讲自己如何与癌症病毒共生,用意识来与其协商,平时也会和它们交流,把他们当作有意识的生命来对待,这份心态实属不易。
为什么经历过大是大非的人活得会更加淡然人生?为什么死里逃生的幸运儿会更加豁然开朗?因为他们都摸到了一些以前未知的东西,这让他们有了些许的安全感,对于未知的恐惧而言,这些安全感已经足够了。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世界用我们的一生是看不完的,
生离,
死别,
应该把悲痛换作美好的祝愿与嘱托,不舍归不舍,不能把自己或自己最喜欢、最在乎的人变成悲痛的源头,这对他们(我们)是不公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