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尼科特说:孩子必须确认,自己可以随时回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发展。今天的个案小猴同学就是一个不知道回家方向的人。
小猴,是一名15岁的高中一年级新生,第一次见面全身上下没有一点青春朝气蓬勃的气息,缺乏生命力,说话思维不连贯,词不达意,认知有障碍。在新学校一周出现一次幻听,一次撞墙,一次抗拒上学现象。
小猴六个月母乳喂养后,就一直在奶奶身边长大,直到7岁的时候才回到妈妈身边。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与爸爸零交流,爸爸曾经摔过两次手机,与妈妈关系亲密,但妈妈主动和他交流的多,小学的事情孩子没有过多的表述,但是在初中的时候被霸凌(言语与殴打),从来没有告诉老师,父母和朋友,整个学生生涯阶段到目前为止是没有一个朋友的,唯独有一个现在联系的也不多(比他小一个年级)。初中被殴打一事严重影响到后来的人际交往以及行为举止,了解到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撞墙,拒捕不上学)都是回想起了之前的创伤经历。
孩子现在的状态就是无欲无求,目标是打职业游戏,但是动机不是很强。
在一篇文章中看到: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需要妈妈,想要随时回到妈妈怀抱的时候,发现妈妈经常不在,那就意味着他不能“随时回家”。
确认不到妈妈的存在,也就确认不到自己的存在,他们就会一直寻找,一直回首,一直确认自己的价值。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一书中指出,婴儿和学龄前儿童缺乏安全感,会有这些共同特征: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会显得心事重重,过分忧伤;
他们会在行为上好斗,经常喜欢搞破坏,做事不计后果,比如从高处往下跳;
他们会比同龄人,更加焦虑和恐惧;
他们会回避某些情感,比如问起他某件事的时候,他会吞吞吐吐,不想说话;
他们行为混乱,做事看起来漫无目的,不询问父母,也不遵守规则;
所以,小猴心事重重,过分忧伤,做事不计后果,比同龄人恐惧,吞吞吐吐,行为混乱,不遵守规则这些全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弗洛伊德说:我发现,那些认为自己被母亲喜欢或偏爱的人,在生活中会展示对自己的信心、无法撼动的乐观,常常显得英勇,而且总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想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感,有一句话:
做那个让孩子随时可以依靠的人,给孩子提供随时可以回家的环境。
希望小猴的父母可以及时的反省,成为孩子安全的养育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