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小七今天又忘记带语文书了,这个学期是第三次。每次手机显示班主任的电话,我的心里都会咯噔一下,然后听到孩子稚嫩的声音:妈妈,我忘带语文书了。孩子带着哭腔,我第一反应是——孩子可能挨批评了。听到孩子说忘记带书,我反而比较安心,因为孩子没出什么事。
1、批评的剂量
有人会说,孩子老是马马虎虎,丢三落四,根本不能心平气和,不趁机批评,孩子就不长记性。没错,这是大多数家长的感受。可是我没有批评,是因为我还看到了批评带来的负面意义。
首先,孩子已经被老师批评,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孩子在电话里带着哭腔,说明孩子当时害怕和无助,这时候妈妈似乎就是一根救命稻草,听到妈妈的声音就会有安全感,如果妈妈没有感受到孩子此时的无助,也许才是错过了“纠正”孩子错误的机会。因为孩子害怕和无助的时候是听不进道理的,此时他只想找到一个安全地带。
其次,批评孩子要注意方法,要把控好批评的“剂量”。我们上学的时候,被老师批评是常有的事,老师言辞犀利,当着大家的面劈头盖脸,不留情面地批评,已经让人无比受挫,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如果父母再用同样的方法痛批一顿,那么就已经超出批评的“剂量”,孩子要么惶惶不可终日,要么当作耳边风。
家庭教育专家贾容韬说:简单粗暴、随心所欲、不讲方式批评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样做,只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孩子明知批评得有理,还要和父母对着干,孩子自知理亏,也不会接受教训。因为父母缺乏理性的批评,激发了孩子的对抗情绪。
我偶尔会因为孩子做错事就引发情绪,然后就口无遮拦地批评孩子,青爸也会受到我的影响,一起批评孩子,当我看到孩子被批评地耷拉着脑袋,我就知道我们的行为过度了。我私下跟青爸说:我们要有默契,打配合,我的情绪失控的时候你要站孩子那边,如果我们都失控了,那么批评的剂量就太大了,孩子会承受不了。这也成为了我们的共识。
2、马虎只是一个行为
每个孩子都会经常做马虎的事,丢三落四,写作业不认真,考试不审题、不认真检查等等,都会给孩子带来麻烦。但是孩子的成长都要通过不断地试错来总结经验的,通过犯错来检验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马虎”只是一个行为,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孩子只是暂时做不好,而不是故意为之,所以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上升到人格层面:你就是一个马虎的人。孩子会通过父母的评价认同自己“马虎”这个身份。
资深心理咨询师黄仕明说,我在面对来访者的时候 ,来访者会跟我说:
“我是一个酒鬼”。
我会问他:你是说你有喝酒的习惯吗?
还有来访者说:“我是抑郁症患者”。
我会问:你是说你笑得比别人少吗?
喝酒是一种行为,不爱笑也是一种行为,我不会认同他的“酒鬼”身份,也不认同“抑郁症”身份,因为行为更容易改变。
如果孩子也认同了“马虎”这个身份,那么想改变就很难,而事实是,他们只是忘记了做某事。
3、列“犯错清单”
如果孩子经常犯错,不妨给他列一个“犯错清单”。“犯错清单”是指孩子在生活场景中因为需要探索而不停出现的差错频次。列的“清单”越多,说明孩子能自由探索的范围越广。 “列清单”的目的就是让父母能够有一个心里预期, 能很大程度地接纳孩子犯错。比如孩子丢三落四,孩子经常摔坏东西,经常把房间弄乱等一系列毛病。
如果把养孩子看作一个大工程,那么这个工程里就包括不停地犯错,然后修正,再犯错,再修正。这么看来,所有的问题似乎就不再是问题了,而是一个人成长的土壤。这个土壤本来很贫瘠,但是有父母的允许,接纳,包容来加持,孩子就会成长地更茁壮。
我给小七送书的时候,从来没有表现出负面的情绪,总是笑盈盈地把书递给她。孩子也并没有觉得理所当然,而是会感到难为情,我们似乎有一种默契,独属于我们的亲密感。孩子偶尔还会说:妈妈抱歉,我又让你送书了。之后她会牢记这次教训,能记住很久。
其次,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孩子已经承担了自然的后果。就像我们在工作上被领导批评,被同事嘲笑以后,回到家不想再听到家人跟我们讲道理一样,每个人都在经历挫折。父母和家人应该是最懂我们的人,最怜惜我们的人。有这样的觉知,也许孩子才不会感到孤独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