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被宠爱过的孩子其实很容易识别出来,他们的身形往往是灵巧的,他们的语言也是自由的,他们的面部表情往往也是放松的。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有过被宠爱的经历,所以他们的人际体验是安全的,所以他们有能力在人群中自由地信任他人,也就更有可能建立彼此舒服的关系。简单点说,就是被宠爱的孩子,脾气往往会更好,人际关系也会更好。所以你看看,你走到哪里都不缺少宠爱你的人。”
马上有人反驳我说:某某亲戚家的孩子,宠得不得了,可是最后非常不成器。我说:“你说的那不是宠爱,而是溺爱,好不好?”被溺爱的孩子当然很难顺利地发展,因为溺爱本身就是一种剥夺和贬低。
没想到这一下勾起了这帮盼着当爷爷奶奶的人的兴趣,纷纷问我:溺爱是剥夺的说法算不算一种谬论?于是饭桌变成了书场,我开始给他们“掉书袋”。
说溺爱是一种剥夺,是因为溺爱背后往往有过度满足:当孩子有了需求,还没有去探索的时候,照顾者就自动来满足了。这样,孩子一方面被剥夺了探索的乐趣,失去了学习承受挫折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很容易自恋“膨胀”,认为自己万事都被满足是理所当然的。而满足孩子的人,在满足孩子的过程中,避免了承受因孩子探索失败而产生的焦虑,也可以让自己在孩子面前如上帝般全能,其实照顾者满足的是自己。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因为缺少在真实世界里的学习,所以一旦开始独立面对社会,往往是非常难以适应的。他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不是围着自己转的,不是每个人都天然地放弃他的需要来满足自己的,自己也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自己的努力也不全是可以成功的。一个从小没有机会接触这个真实世界的成年人,突然要去适应这个世界的真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某种程度上,溺爱也是一种伤害,一种甜蜜的虐待,一种对成长体验的剥夺。
被宠爱和被溺爱的孩子是非常不同的。被宠爱的过程,是我尊重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发展道路,所以我不会强迫你必须服从我的想法,但是我会站在你的身后,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扶你一把;我信任你有能力逐渐长大,所以我站在你的身边陪你经历你生命中的成功与失败、高潮与低谷,我始终信任你有能力找到自己的路,你成功时我心怀喜悦与祝福,你失败时我与你分担焦虑与痛苦,但我始终只是陪着你,而不是替代你;我理解你成长的不易,所以我会一直等待,等待你长大,等待你慢慢积累越来越强大的能力,而不是催促你,不会因为你失败而责备你,因为我明白你作为一个渺小的人类,能够存活下来已是不易;最重要的是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漂亮,你有多少光环,我爱你只是因为你是你,我爱你这个人,你这个人的价值并不由那些附加价值所决定,我只是无条件地爱着你。
一个能够在内心确定自己被父母爱着的孩子,哪怕生活是贫穷的,遇到的困难是巨大的,只要内心保有爱的确定感,他就可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也会有自由表达自己可爱之处的勇气。那些保留在内心的爱的影像,我们叫它“爱的客体表象”。一个人,只要内心保有这种影像,哪怕很少,少到可能只是老师的一个赞许的笑脸,或者邻居的某句不经意的夸赞,就可能有动力努力去改善生命轨迹。而一个内心完全没有爱的客体表象的人,生活中是会遇到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的。很多因为情感痛苦最终选择自杀的人,内心是缺少这样的客体表象的。
所以,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应该有机会享受宠爱,只因为生命本身值得尊重,值得宠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