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那倒不一定。不过,他们却往往能给国人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视角。
<p></p>
讲故事的:東西堂主
堂主频道: DXTZ99
我的朋友Jorge。多数中国人都管他叫:乔治。
但实际上,按照西班牙语,他的名字更接近: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0509/db89b15eba61040e.jpg)
对这种语言上的差异,他只是笑笑:没什么,很多欧洲朋友也叫我乔治,名字并不重要。不过,话虽如此,如果名字被警察点到,可就不那么轻松了。
就在不久前,Jorge去登封少林寺出家做了一阵和尚,也顺便带回一件纪念品—中国传统器械“双节棍”。随即问题来了:这让他一路不时遭遇尴尬。
“有人说是管制刀具,禁止上地铁,并叫来警察。我想如果真有规定,我会遵守”。可他疑惑的表示:“但奇怪的是,同样一些地方却又畅通无阻”。
面对他的困惑,我不知如何讲起。索性反问:据说,西班牙人自由散漫,规则意识没那么强?
“我们的确懒散一些,也没有德国那样严谨缜密,和高度社会化”。不过,“一旦规则形成,大多数人还是会遵守统一的规则。比如过马路等红灯”。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0509/3c5e07b5d82694de.jpg)
<p></p>
“聊聊你在少林寺出家的日子吧”,我好奇的说。
“其实也算不上出家,至多只能是个短期培训“。
与Jorge一道的还有很多外国人。如今的少林寺,已是中国文化在世界的重要品牌之一。每年,都有大批世界各国旅行者慕名而来。至今,很多人一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是”功夫“二字。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这里的僧人并没有传说的闭关苦修。他们用着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也有人忙于外界应酬。形式虽然保持早晚课等戒律仪轨,但我发现:他们内心其实并不平静“。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0509/12772a49f3d89769.jpg)
提到手机,又是一个印象与事实的偏差。”如今欧洲很多手机仍停留在黑白屏时代,我原以为中国和欧洲一样。但没想到,智能机普及率如此之高。要知道,我和朋友间联络,至今还是短信”。
“中国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他不由感叹道。
Jorge的父母曾在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广州的小巷,至今仍是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印象。然而仅仅二十年时间,这些都被高楼大厦所取代。
<p></p>
“从发展来看,二十年很长了吧”,我这样对他说。
“但在欧洲,二十年可能没有变化”,他这样回答。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0509/b75e41cbe2007f77.jpg)
我向他详细介绍了中国十年特殊时期,八零年代开放政策,九零后的治乱之年,零零后加速发展,以及如今的蓬勃路口。Jorge若有所思回忆道“这真的很像欧洲的三十年前,即:1960-1980这二十年。
在那之前的欧洲,无论社会、家庭和文化,也相对传统和保守。但两次大战几乎砸碎了所有人们关于传统的幻想。整个欧洲和美国,经历了一次大反思、大调整。并在科技革命的催化下,加速开放。
战争绞肉机中大量男丁阵亡,加之经济结构的变化,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女性独立地位日益提高;东西冷战、美国越战,人们终日惶恐。自由主义引领下的嬉皮风潮兴起,与之相关的是毒品与迷茫。
<p></p>
“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完成调整与蜕变”。
“东西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变革阶段”。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0509/5761bf157471cafe.jpg)
“我知道,如今中国人富裕起来了。在西班牙、意大利、法国,每年都有大批中国游客抢购。他们关注华丽的商品,以为那是富有的标志。这仿佛让我看到欧洲奢侈品行业最为疯狂的三十年前”。
“经济只是表象,但其背后深刻的社会文化积淀,却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Jorge像一个旁观者,回望着远方的家乡“我也知道,很多中国人向往西方的生活,对像我这样的欧美人另眼相看”。
“我还知道,如今中国的网络并没有完全放开。但如果放开,人们会看到正反两面:失业、经济下滑、社会矛盾等等。我们依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而并非在封闭中臆想那样只有全然美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0509/40679f83f3074c8d.jpg)
我们的谈话,像经历一阵疾风暴雨,随后是雨后初晴。而这也正像我与他预想的未来变化趋势:快速发展,会在某一阶段带来社会膨胀。而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又会回归理性与传统,舒缓而厚重。
我打趣道,“幸亏我知道你的职业,否则别人会以为你是一位学者”。Jorge摸着他刚刚重新长出短发的光头,笑道:“我只是个来自西班牙的普通医生(doctor)。但我的朋友经常叫我博士(doctor)”。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