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从哈佛的图书馆到弟子规,亲子教育的迷思

从哈佛的图书馆到弟子规,亲子教育的迷思

作者: 谢日尧峰 | 来源:发表于2016-09-12 11:50 被阅读145次

    哈佛,是中国学子励志书里一个最常被引用的大学,其出现频率之高,已成鸡汤书鸡汤文必备佐料,而其中有一款被熬得非常好的汤,就叫哈佛图书馆鸡汤,据说有这么一个段子:

    凌晨4点多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很少见到哪个学生光吃不读,也很少见到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在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

    这个段子流传之广,基本可以呼应NBA篮球巨星科比的凌晨四点钟的洛杉矶的样子,一句话总结,就是牛逼的人,都比你拼命。但这个段子刚刚被一个有实证精神的中国留学生证伪了。这位留学生叫李柘远,他是刚刚考到哈佛商学院的学生,经过他的调研,结论根本不是那些鸡汤文所写(童话里故事都是骗人的),反而是:

    1. 哈佛总共大小80四个比较著名的图书馆,​只有LamontLibrary的开放时间是24小时开放,其他的都在夜晚12点前关闭。
    2. 随机调查了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基本没听说有谁在图书馆学到通宵的,倒是在寝室里为了赶论文会熬通宵,但只是少数时间。
    3. 去了lamont图书馆,也就是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凌晨三点,基本没人。不存在大量学生都在熬夜学习的情况。

    哈佛凌晨四点钟的图书馆,到此基本可以证明是一个以讹传讹的谣言,估计是某个鸡汤作者当时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顺手杜(想)撰(当)出(然)的例子,没想到就传成了励志典范了。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到底是一家多么可怕的事。

    无独有偶,随着最近国学热的兴起,一篇在儒家蒙学中非常普通的训诫,居然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这就是现在传得神乎其神的《弟子规》。

    我们追溯源头,《弟子规》​就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做,一经推出,就被清廷大力推广,因为这个弟子规鼓吹绝对服从,对于满清统治是有很好的帮助,才会得到清廷的鼎力支持。清廷是否支持弟子规,不能成为反对的理由,反过来,清廷反对,也不能成其为支持的理由。

    反对《弟子规》作为亲子教育的经典,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几个方面:

    首先,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往往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家文》均成于宋朝,经近千年的历史验证,是最被认可的蒙学三大经典。《增广贤文》成于明代,明显地位就不如经典,这间接说明了能否经历足够长时间的考验,是一书能否成为经典的主要原因,弟子规的成书时间更短,显然不足于凌驾于三大经典之上。但近年神话《弟子规》​的理论,都是强调这是蒙学第一书,这显然就是胡扯。

    其次,《弟子规》​既然标榜是儒家经典,那么必然须符合儒家的文化内涵或者说道统,但弟子规里的很多东西,貌似是继承孔学的精华,却似是而非。
    比如这句: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是来自《论语》学而篇,可里面的具体阐述,就完全变味了。比如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句话就无限放大了孝的涵义,意思就是“孝”就是无条件满足父母的期望,父母所好的,都应该为父母做。父母所讨厌的,就要帮助去除。如果父母是混帐父母呢,难道还是这样做,孔子说过: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恶。都是满足或达成他人之所好,但是其中是有区别的,成全别人善的“所好”,就是君子,成全别人恶的“所好”,就是小人,绝对不可能这么没有是非观,一言以概之。这么明显违背儒家精神的论调,怎么可能代表儒家的优秀传统。

    再次,有很多传播国学的人,包括一些国学专家们,对弟子规还进行了解读,又出书有出视频,说得天花乱坠,其实,弟子规这样的文字,是不需要进行解读,里面的文字意义已经非常简单,毕竟这是蒙学的教材,不可能有特别深刻的内涵,如果需要很深刻,直接读四书五经就行了,何必多此一举,蒙学再怎么厉害,也不可能超越四书五经,所以很多对弟子规解读的人,都是为了把一个歪理说圆,比如居有常,业无变。业怎么能无变,在古代社会没有什么选择的情况下,当然不支持职业变动,但在这个时代,你还抱着业无变的训示,我不知道你怎么生存,哪怕你真想这样做,但假如你一开始从事的职业已经消失或被淘汰了,你是否还坚守下去?

    而前面提到的亲所好,力为具。就解释为父母所爱好的东西,子女就会效法。因为这些大师可能也知道存在问题,结果就偷换了概念,假设父母的话,子女都是听的,那么按照亲所好,力为具的原则,当然,子女就会去做。这就犯了一个错误:

    用未证实的理论作为前提来证明一件事。

    从弟子规的行文来看,就是怕孩子没有按照父母的喜好来做事,才提出亲所好,力为具,如果父母爱好的东西,子女都是效法的,那这条直接删除就好了,根本不需要提出来。或者直接写成,亲所好,子必效,岂不是更加直接。这就是当发现解释不通时,偷换概念来圆这个漏洞的一个例子。说到底,去庙里求签的人千千万万,签就只有81条,如何能让每个人都觉得准,还不是靠庙祝(解签佬),那到底是神明厉害,还是解签佬厉害?

    哈佛的谣言说明我们容易相信“外来和尚会念经”,而把一些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托古说成是圣人的微言大义,又符合我们迷信经典权威的心理,这两种思潮的背后,说到底,还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之所致,奉劝各位对亲子教育关注的朋友,还是多想想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迷信专家或权威的点拨,最终才能培育出一个真正人格独立,心理健康,能跟上时代的孩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哈佛的图书馆到弟子规,亲子教育的迷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esp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