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之遥、迷迷顿顿、飘然孑(jie二声)立、镌刻、耳熟能详、粉墙灰瓦、回廊构架、中庭、寥无一人、惊栗、仕途枯荣、欣喜万状,按捺不住、悲悲戚戚、喜气洋洋、“心境不同,心态相仿”、众口铄金、众口交铄、“对应着稳定的山水,构建起独立的人格”、凄楚、悲剧上升到滑稽、疏浚理义、文采斐然、无生命的棋子、可人的小天地、时间增益了***的魅力、重蹈覆辙、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江山如是,蕉荔依然,见实闻花,宛如当日”、“旧泽尚能传柳郡,新亭谁为续柑香?”、澄明的归结、踽踽(ju三声)独行、日近中天、怆然肃立、“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摺(zhe二声)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他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皇土留下一脉异音。”、黯喑(yin一声)
在这篇依旧堆满了各种华丽词藻的文章里,只有一点,让这篇文章拥有了一点思想的意思。那就是他看到,那个时代,个人是没有意义的,每个人就是在上下左右排行第几的一个坐标点,不应有生命实体,不应有个体灵魂的一个点。
岂止是在那时,即便是到了现代的中国社会,甚至是现代的整个世界,如果一个人想成为自己,想拥有独立的灵魂,也是被多方所不允许的,是太难太难的事情了。
这篇文章里又出现了他一惯的、脸谱化的、阶级斗争状的对统治者的描写:“面南而坐的帝王,时不时阴惨一笑,御笔一划,笔尖遥指这座宏大无比的天然监狱。”
作者对人性、历史的认识让我有点无语,想起读过的《苏东坡传》、《万历十五年》,作者与这两本书的作者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天文数量级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