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时的家在海滨城市威海的一个小山村,四面环山,离海边仅有七八公里的样子,记忆最深刻的便是村北有一孤石,高一丈八寸,村庄也因此而得名,它很像红楼梦开篇的那个顽石,为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赋予了故事色彩。
我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属于物质匮乏的年代,住在一个只能容两个人擦肩而过的狭长的胡同里,路面都是石头路,每到下雨的时候就有那种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两边的墙壁上还有栓马的石拱。我们家的房子也是那种用石头砌成的老房子,有里外两个院子,入门的院子是奶奶住,有两间屋子,我们住在里院,有三间屋子,地面起初是土的,到了90年代才换成水泥地面。一进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口大锅,是那种需要拉风箱做饭的灶,这个灶有多种功能,一方面是做饭,第二是连接了一个烧水的壶,可以烧开水供全家引用,第三就是连着炕,只要一做饭,就可以睡到暖暖的炕上,这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我们胶东的冬天格外地冷,寒风刺骨,吹到脸上绝对就像刀割的一样,但是一入屋,就暖暖的,非常有家的感觉。
那时候的生活很艰苦,爸妈靠勤劳的双手一点一点改善生活。爸爸既是瓦匠,又是石匠,妈妈特别爱干净,养猪钩花都是村里数一数二的,而且两个人地里的活儿一点也不落下,都是最早播种以及收成回家的。我虽然女孩,但是家里的老大,所以从小就干家务干农活,姥姥在我五年级的时候生病,我既要去邻村上学,又要给爸爸妹妹做饭,到了农忙季节,无论是种麦子、花生、地瓜,还是收割麦子、玉米,样样都干得了,还有每天放学回家,到邻居家用扁担挑水喂猪,记得一直到大学,还时常帮家里干活,甚至结婚怀了孕,回家只要遇到农忙,也会帮着摘花生。后来家家户户有了手扶拖拉机,就将人解放了出来,可以种经济作物,也可以外出务工。
儿时是在懵懵懂懂中度过的,既不像城市里有很多玩的设施,也不像现在有很多电器电子设备,小伙伴们常在一起玩耍的就是跳绳、拔河、丢沙包,也可以在麦地里穿梭,也可以在麦场上玩耍,可以拿着玉米杆打斗,时常在大人的呵斥声中一哄而散,又转战下一个战场。
儿时的家是简朴的,可能是穷徒四壁,但内心是富足的,目前村庄依然还保留着一些石头砌成的房子,村民也依然朴素无华,既喜欢清晨寂静的村庄,也喜欢傍晚炊烟袅袅的村庄,乡音难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