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迎来了一个大新闻——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转基因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各大媒体纷纷撰文,中国青年报《87岁袁隆平再创奇迹!他还带来两个好消息…》,新华社、人民日报《我国高产“海水稻”试种成功 数亿亩盐碱地有望成米粮仓》。网友们纷纷表示:应该给袁老立生祠。
公平地说,袁在杂交领域还是做了一些值得肯定的事情,但是那些成绩不缺点赞的人,我就不多余跟着起哄了。
我想说的是,当公众热捧这一“奇迹”的时候,神坛上的袁院士是不是还记得自己五年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过的话?我没忘。那些话都记录在《袁隆平谈“转基因争议”称“人民不是小白鼠”》的文章中。文中袁院士称:
“人民不是小白鼠,不能这样用那么多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实验,来冒险。”他说,“我愿意吃转基因食品,来亲自做这个实验,但是问题是我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了,转基因对性能力和遗传性的影响是需要实验证明的,如果有年轻人自愿做实验,吃转基因食品在两年以上,不影响生育和下一代的健康,那才安全。”
尽管,后来袁院士在《时代周报》的采访中,为自己辩解说“我根本不是那个意思,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完全是误导性的报道”,但是,从他原先的言论和后来的言论上观察,不难看出,这就是他的本意。退一步说,就算上面文章不是袁的本意,那么,这篇文章应该传达了袁的观点了。看看文章怎么说的:
网上有传言说:“虽然袁隆平自称是‘中间派’,但他仍认为,在没有实验结果作为依据的前提下,将转基因用于主粮生产是‘要慎重的’。‘他们赞成转基因的,是用小白鼠做的实验,可是小白鼠和人能一样吗?他们有人类食用转基因的实验结果吗?’”
辛业芸向时代周报记者转述:“袁老师的意思是,小白鼠毕竟不是人,要看转基因究竟有没有影响,还是鼓励用人来做实验。袁老师曾经表示过,他愿意做第一个志愿者。转基因对第三代究竟有没有影响,现在看不出来。要看下一代有没有影响,他说,‘我愿意做志愿者,但是我没有生育能力了’,就是现在开始吃转基因的东西,也无法再看到他的下一代了。”
这些言论中如果是普通公众说出来,还可以理解;从一个院士口中说出来,滋味就丰富了。
首先,做毒理实验不能用人,年轻人不行,老年人也不行。因为这种实验是违背伦理的,所以反转控们天天喊着“没有做过人体试验所以我不信!我不信!我不信!”袁院士应该知道,这种有没有危害的实验不可能用人体试验的,事实上也不需要用人体做实验。他说“我愿意做小白鼠”,表面上看一副要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实际上是向公众强烈传达了一个暗示——他们的转基因农作物没有做过人体试验,不安全,我的杂交水稻才是安全的。一石双鸟很有点手腕。
第二,明面上强调“转基因要慎重”,其实是暗示“转基因不慎重”。要说转基因产品慎重不慎重,普通公众恐怕难以知晓,但是作为农业科学家,这么说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了。世界粮农组织这一点权威机构就不说了,中国农业部发了那么多安全证书,到现在还不让商业种植,然后一个农业科学家还天天喊着“要慎重”,要脸不?
第三,暗示“杂交稻并非转基因“,科技领域搞双标。
袁院士不会不知道,水稻的细胞核中也满满的都是DNA吧?他的杂交水稻,杂的是什么,交的是什么,屁民不知道,他一个农业科学家能不知道?他的水稻种子里面那么多性状以外的基因都杂交进去了,也没听他说要找年轻人试吃三代,凭什么精确修饰过一小段基因的转基因食品就“要慎重”?这说妥妥的双标啊。
第四,不懂生物学的公众可以中立,但是作为科学院的院士,还保持“中立”,这就是一种恶,一种政治科学家的味道。 理客中是不明真相的群众的专利,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就不必揣着明白装大个萝卜了。农业科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还声称要中立,就不是学术不灵的问题了。这不,袁的团队也搞起了转基因,而且很显然不是一天两天了,嘴上说中立,身体还是很诚实的嘛。
袁隆平一直把自己描述成铁骨铮铮到科学硬汉,勇于舍身做实验的智者,敢于说实话的勇者,不怕得罪人的长者,但我并不关心科学家的私德,毕竟这和职业操守、学术能力无关。我关心但是,如果科学家的职业操守出现瑕疵,就要格外警惕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很多老一代科学家,实际上已经变成老一代政治家,在科学问题上圆滑得很,想两头不得罪两头都讨好。这不,袁隆平说他
并不担心自己的言语会“得罪人”,“我怕什么,我这么大把年纪了,还不能说几句实话?”
但是这位老同志挂名的企业可是一直蒸蒸日上。这不,去年一篇报道《中信入主隆平高科种业“国家队”有何新打法——研发投入占营收近一成确立“内生增长+外延并购”战略》中(《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永华)提到这么几个有趣的数字:
2016年,隆平高科共计19个杂交水稻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占当期通过国家审定杂交水稻新品种总数的28.78%。同时,国审品种中优质品种大幅增加,其中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米品种12个,占同期全国同级品种数量的37.5%;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米品种4个,占同期全国同级品种数量的66.7%。
隆平高科 2016 年度年报显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2.99亿元,同比增长13.5%; 扣非净利润4.27亿元,同比增长18.39%。今年一季度,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24.83%,净利润同比增 长 47.79%。
公众眼中的科学家,我眼中的政治家,原来是个企业家。那有什么“铁骨铮铮”?满眼全是生意啊。
附:知乎 王泡泡 文:
袁隆平先生确实被“严重过誉”。讲一讲,天不会塌下来。
1、袁隆平先生为什么不是中科院院士?
阴谋论、排挤论和赌气一说,看看笑笑就算了。业内人士对袁隆平先生的科研能力评价并不高,因为他在育种方法上并没有做出突破性创新,成功的结果源自大量重复的培育和田野调查。杂交水稻的方案早有他人提出和实践,只是他的团队在合适的时间偶然找到了那个合适的雄性败育的野生稻品种。袁隆平团队的成果,更偏向工程实现,这也是他不能进中国科学院的原因之一,工程院院士实至名归;
水稻杂交的工程难度在于,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而且有孚壳包裹在外面药物难以渗入,不像玉米那样雌雄蕊分离,所以产业化生产杂交种子只能通过选育让母本雄蕊失去功能,三系法两系法分别是通过不同途径保持母本自身正常繁育和表现出雄蕊败育的技术。谁先找到第一棵合适的雄蕊败育水稻谁就是赢家,这是依赖大样本调查选育的简单工程实现。
2、袁隆平是杂交稻之父吗?
杂交水稻并不是袁隆平先生首创的。
杂交水稻基本的思想和技术,以及首次成功的实现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ll也被学术界某些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由于Henry Beachell的设想和方案存在着某些缺陷,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后来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选育法来培育杂交水稻,提出可以寻找合适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来作为培育杂交水稻的基础。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另外日本人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水稻育种新方法,比如赶粉等,但是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法完成杂交水稻的产业化。
主流的杂交水稻品种不是袁隆平团队培育的。
虽然袁隆平团队第一个做出三系法的样本品系,但中国普遍种植的并非袁隆平团队培育的品种。最早几年全国大规模推广袁隆平团队的种子(不抗病),结果稻瘟病大爆发,杂交水稻种子被成仓库地废弃,几乎彻底失败。直到自带抗稻瘟病属性的籼优63(谢华安,福建所)出来,才拯救了杂交水稻产业,这个种子至今都有相当的市场占有率。袁隆平先生的研究团队此后20多年一直没有重量级的品种做出来,直到2004年左右才做出了一个堪用的品种,2007年做出的二系超级杂交稻一期Y两优1号也只是将将能用。市场是金标准。
袁隆平团队的贡献不是无可取代的。
历史不只由英雄创造,杂交水稻这种工程类实现也不是一定非谁不可。袁隆平团队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和培育了野败型种源,但实际上除了他们的野败型突变,后来还发现了红莲型和包台型,除此以外也许还有更多基因资源未被发掘。错过了那棵野生稻,我们也还会有其他机会。
3、袁隆平团队现在的研究有实用价值吗?
他们选择特殊自然条件搞专种专肥冲击亩产第一,这是“不服跑个分”的节奏(实际上没跑到第一高分),不可复制不可推广。超级稻Y两优系列推广种植效果远远没有宣传中那样夸张,并没有跟老的杂交水稻品种甩开差距,传统育种潜力真的尽了。
杂交水稻就是未来方向吗?
初代杂交水稻具有优势,二代之后发生性状分离,有很多所在培育二代,试图纯化高产品系。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南方有些地方农民居然把杂交水稻的恢复系当做普通品种种植,产量并不明显低于老的杂交水稻品种。优良基因如果能够纯化,定性测定,理论上能够远远优于一笔糊涂账的杂交水稻。水稻的未来为什么不能是转基因和基因测序等级的优化呢?
4、是杂交水稻让中国人不再挨饿吗?
水稻增产主要功劳是化肥农药的普及使用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种子的改进只能算1/3的功劳,这还没考虑非杂交水稻品种的改进。
5、袁隆平先生几乎独占了杂交水稻事业的荣誉,团队得到的荣誉太少,当初的主要合作者都跟他翻脸了。
当年杂交水稻研究事实上是政治推动的全国统筹研究浪潮,全国各地都有贡献,其中袁隆平声势最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得到了华国锋的青睐。几个突破性的成果,都不是袁隆平完成的,可媒体宣传把荣誉归于他一人。据当事人回忆,特等发明奖颁奖时,大家就闹得很不愉快,最后只能由中央直接指定奖金分配方案。总共10万元的奖金,20多人分,袁隆平分得最多,5000元,颜龙安第二,4600元。其次是张先程和李必湖。从官方奖金分配上,也可以窥见这几位的贡献大小相差仿佛。张先程、李必湖和颜龙安后来都与袁隆平不和。这几个人的成绩是:袁隆平是三系法总设计师,主要负责管理和翻译论文工作;李必湖,发现野败;颜龙安,第一个种植野败成功,第一个培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培育出应用最广的不育系“珍汕97”;张先程,第一个恢复系。以前你听说过他们几位吗?
这里补充一点,特等发明奖是1981年,那时候还基本没有万元户,10万不少。5000也不是平分,研究所惯例大部分都提留经费。10万更不是全部的荣誉和收入,不用臆想一个清贫的科研工作者形象,他们并不潦倒。
6、隆平高科纯粹是概念股,主业是资本运作,了解股市历史的人都懂。这里不多作展开了,我也并不知道袁隆平先生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7、袁隆平先生团队未来的研究方向转向了转基因技术,但我真不信袁隆平先生的小儿子袁定阳能成功转基因把水稻搞成C4植物。
袁定阳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工作目标就是玉米碳四基因转入水稻。2008年袁隆平教授也承担了“高产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的国家重大专项。碳四和碳三差别非常大,要修改上千条基因。抗虫只需要转一条BT毒蛋白基因进去,霰弹枪法乱入都能转成功,碳四转入几千条起,还有顺序要求,我对此很悲观。能自由堆砌基因的时代离我们现在还很远,这个研究方向就像金龙电池一样充满了理想化和不切实际的色彩。
我坚信玉米才是未来,水稻救不了人类。玉米是神授植物,雄蕊顶在头顶上,无论人工去雄还是化学去雄都很容易—而且玉米粒的颜色取决于花粉携带的基因,天然标识物。孟山都公司用传统育种办法做出来的迪卡007/008水平已经高到水稻摸不到的高度了,几乎不用管理,刨个坑拌点肥料种下去就有收成;农民居然争买小颗粒不饱满的种子,因为品种特性稳定,小颗粒种出来不比大粒的差,颠覆了播壮种的农业传统。玉米天生C4,去雄极易,比水稻有前途多了。我们这一代人现在不努力奋斗的话,以后退休了只吃得起玉米饭。正所谓评论里面讲的“少壮不努力,老大玉米粒。”
利益相关:银行从业,无利益相关。回答中多处引用其它报道或数据,恕不一一说明。
—————————————————
2015.4.9:刚刚看到新闻,历史重演,袁隆平团队近年推广的两优0293又砸在稻瘟病上面了。衷心希望安徽受灾农户能够获得一定的补偿和补助,也希望Y两优系列能更重视抗病抗逆,不要一味追求纸面高产性能。
编辑于 2015-04-10
网友评论